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量变与质变
(2017-09-27 22:57:15)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道出一个朴素真理,任何的质变都需要量变的积累,读书也不例外。百,是个概指,指读很多遍。好的书籍,需要多读细品味,才能体味出其中的真正滋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其喜怒哀乐,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作家创作,很注重蓄势,即量的积累。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虽然极度落魄但爱心无限的父亲形象。作者先写对父亲的不满意,不介意到不能自拔的感恩之情。作者写家道中落,承爱丧母之痛与工作失业双重打击的父亲,不忘记安慰自己儿子,既是安慰儿子,何尝也不是在安慰自己,只是这种安慰此时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几乎连自己也不相信。在安排好母亲后事后,他在送儿子返校的事情上踌躇再三,最终决定亲自送我到车站。一个年迈之人,再找一份工作十分不易,父亲知道这次应聘的机会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是,但舔犊情深,饱感世态炎凉的他,最终还是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北返。这份艰难的决定,看出父亲对亲情更看重几分,亲情在其心中占绝对压倒优势的地位。在送儿子上火车的细节,是对火车上茶房的那千叮咛万嘱咐。对一个属于公共服务对象,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那是相当的迂。我的老于世道,于深察出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饱经世事沧桑的父亲,何尝不知道,这样的委托是十分中保险的呢。如果十分有效,也不至于让自己一再咛嘱,让对方放在心上。正是因为看透世态炎凉,才在十分不放心的情况下,委托别人尽心看护,哪怕是产生一点点效果也是好的。更何况,在拳拳父爱驱使下,他宁可相信自己的托付,能够感化对方,这样能够让自己更安心些。真正触发作者泪点的,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父亲将一切安顿好后,意犹未尽,要为已经成年的儿子买橘子带在路上吃。买橘子的过程,对于年迈的父亲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但他坚持亲自完成这看似十分神圣的事情。正是在这瞬间,作者的情感迅速决堤,作者流下了感动之泪,这是对父爱的感动,是对父爱充分理解的顿悟,这是情感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的极速飞跃。作者由不理解到深深理解,泪水也不由自主奔涌而出。
读此文,就是要将作者这种情感的蓄势与渲泄给读出来,在苦难中的父子情深给读出来。而要读出这些,一是需要对文本的极度熟悉,同时,也需要有相当的情感体验与岁朋的积淀,如果没有这些,是很难真正透彻理解此文的深深的情感内涵的。
有人问,文章是什么?文章其实就是情感密码,它将作者对世态百相,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转成抽象的文字符号,形成文字密码。而读者要循着这抽象符号走进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感悟人生的真谛。而读者要读懂这语言密码,需要其情感体验。而要实现这些,真非一日 之功。一文一世界,一情一人生。
与上文意思基本一致的有,也是讲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到一定程度,质变才可能真正到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中间还有很我的路要走。只是需要说明的是,量变不一定带来质变。而质变前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所以后果比较触目惊心。量变达到质变,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其一,量要足够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内容,都说明了体量要大。人们常说,只有量大,才能做到见多识广,才能为质变做好基础性准备。第二,要有科学的方法。主要表现为要杜绝简单的重复性的学习。重复学习,只是将自己维持在某一水平线。这样的学习,最终可能产生事实性的眼盲,叫熟视无睹。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会更加留意周围环境的新特点,而置身其中的人反而更难体会的道理是一样的。要知道,水流过玻璃板面,无论水流多少,那玻璃板呈现原有样子,丝毫不变分毫的道理一样。其三,是真心情,真性情。此学习不能仪式化。真心情、真性情能让力量往一处使,能获得最深刻的学习体验。最好的体验方式,是将自己置身于相同环境体验,会收效更大。这有点类似于现在流行的三维电影,在观看这电影时,观众似乎置身于相对应的环境中,产生切身的体验,这样地能印象深刻。这种效果,在《口技》(清林嗣环)作品是有十分真切的表现。 第四 ,要具有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文学与其他艺术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一定要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会让自己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纷繁的表象找到其内在的联系,从而激发出思想与智慧的火花。
读书易,开卷就可以读,主动权把握自己手中。读书难,开卷未必有益,书籍密码被作者小心地隐藏于行行抽象文字之中,要我们用心体验,用智慧去挖掘,这样,才能获得最深刻、最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