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谈文学作品的留白
(2017-01-31 22:16:23)
标签:
教育文化历史 |
看一首题画诗《惠崇<</SPAN>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题画诗被称为诗中有画。而更有意味的是画中有诗。就这首题画诗而言,是虚实相映。所谓实,展示初春之际,少数几枝桃花灿然开放,一群鸭子正在江面上嬉戏,满地似有还无的芦苇,正绽放出新绿。这些当是实写内容。作者 “正是河豚欲上时”却是虚写。春天来了,万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是一首读白诗。苏轼的这首诗被称作题画诗的精品,原因是他把作者画中的诗意全给形象表现出来。画中,应当没有河豚,也难以表达水温。但作者通过鸭子的表情,那种欢快,是因为长期以水为伴的鸭子,已经敏锐感受到春天丝丝气息。他们对自然界的丝丝变化,都可以先他人感知。从诗中,我们似乎看到一群鸭子,不时在水平嬉戏,千娇百态,有悠闲荡于水面的,有引吭高歌的,有在水平扑腾来扑腾去的,甚是热闹。
而河豚这种鱼类,他们就像是候鸟一样,有极强生活规律,每到春季,它们都当溯江而上,找个好地来产卵,繁衍后代。诗人由画面的桃花与鸭子之类实景,联想到水底河豚,虚实相映,妙趣横生。
苏轼题画诗,可以认为是他对画的读白,精妙入微。不仅展现了画的意境,而且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自己高超的审美情趣。也许,画家并没有用河豚来展现春意的意思,但是诗人表达到了。这叫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第二次创作。而诗人的第二次创作,既是与画本身有意,又超越了画的意境。
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要不断的留白,给读者以更大的联想与想像空间,给读者二次创作的机会。这既是读懂作者,更是升华读者自己。
《蒹葭》,被称为我国第一首朦胧诗。它的意境,有多种解读,可以解读为情感追求,可以解读为事业追求,甚至可以解读为生活追求等等。之所以产生这样理解,因为诗人并没有给人明确指向。你说它是对爱情执著追求亦可,说它是对未来不懈努力亦可;说它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并无不妥。正是诗人对所追求对象的留白,才让读者浮想联蹁,给扣上多种帽子,摇曳多姿。我们需要把握的是,诗人执著追求,不懈努力,让我们感受到他心仪对象是“美不胜收”,值得他付出如此努力。
有人说,作品留白,是作者有意为之。古人创作,提倡言所必言,止于所当止。不提倡废话连篇。对于所当止的东西,一般是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作者觉得所要表达的内容,读者通过一定努力是可以理解。这种不必要的内容略去,体现的 是对别的理解与忠爱。二是作者认为不能随意言出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位诗人说,只要是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都不事物原貌。如“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尽识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个天凉好个秋,就是留白。本是为说愁,却转而谈天气,这秋天的天气好凉好凉啊。诗人谈秋天的凉用意何在,这自然界秋天,其实也是人生之秋之暗合。作者谈自然秋天的寒冷,也是在讲人生之秋的悲凉。而人生之秋的悲凉究意是什么,是什么造成的,给人带来怎么样的影响,诗人一句都没有讲,其中况味,是阅读之人根据诗人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结合自己人生经历去充实,丰富与提高。
其实,文学家之使命,是多重的,其中引导读者,体味生活,体验人生,可能是其重大使命 之一。我们应从作家所营造氛围中,感悟到自己人生的一些东西。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将人生三个经典片断连缀到一起,“少年,壮年,老年”,人生经历越丰富,对人生的况味体味越是深刻。把少年的狷狂与得意,中年的辛勤奔波与老年的孤独寂寞等, 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地体味诗人坎坷一生中,来联系到自己人生经历,得到人生的独特体验。诗人将自己的人生浓缩为同样的几次人生经历,听雨的活动是一样的,但是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表现人生每况愈下的人生悲怆。
说到留白,还有几处比较巧妙的人生留白。言在此而意在彼。举个例子,《陌上桑》为展现美女罗敷外在形象美与内在品质美。不过,有读者通读全文,对罗敷好像没有具体感知。其长相什么样儿,这是个白,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但是诗人通过三个方面来表现其外貌之美。其一,是其所使用物件与服饰。中国有句古话叫远观衣冠近观人。其服饰与随带使用之物就是这个人名片。诗歌 极力渲染罗敷采桑所使用的工具美与着装服饰美,意在从侧面展示罗敷之美。其二,指她有强大的气场,她所到之处,人们都不约而同为其美貌所倾倒。表现为人们都放下自己手中活计,欣赏罗敷之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各色人等都为罗敷美貌倾到,说明罗罗敷真有倾国倾城之美。其三,采用了一个个体细节画突也其形象之美。就是“使君”这个权倾朝野的人物,产生觊觎之心,要将罗罗敷霸为己有。使君社会地位较高,应当美色不缺,但对罗敷动心,说明罗敷真不是一般人等。
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其共同点儿好像都没有具体形象。比如,林黛玉, 这个让贾宝玉魂牵梦绕的人物,在其出场之初,作这并没有一句实实在在展示她具体长相方面问题。都有十分空灵的形象。如林黛玉形象,是通过贾府各色人等,看了黛玉之后的感想综合出来的,给人感觉她是一位有才情,敏感多疑,寄人篱下谨小慎微的且比较瘦削的贵族少女。至于其五官长相,她身高体重等等,作者都没有讲到,让读者根据自己审美标准,在自己心中给其画像。这就应了“一百个读者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这句话,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林黛玉。而这种形象再创造,是作者赋予读者的。
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施之粉则太白、施之朱则太赤!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美女美恰到好处。具体长相如何,作者并没有用工笔描绘,给读者以巨大想像空间。
还有种留白,以实带虚。如《桃花源记》,陶渊明这篇文章,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没有痛苦,民风淳朴,老少咸乐的世外桃源。作者描绘的意图是什么?文中并没有展示,而是从武陵人的好奇一二次探访来表现出这个世界是与当今人们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并且这种生活是外人所倾慕的。那么外人的生活是什么,人们马上会联系到东晋社会生活的情况, 理解了作者之所以对理想社会描绘得如此之好,是因为现实社会太多的不平等与人生苦难。诗人用理想反照现实,这种实写理想,虚写现在的情况,是留白的高境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的“无声”、“无言”就是留白。它们并不是作者创作的目的,目的是让读者循之得到独特的人生体悟。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忛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句,采用留白艺术,让读者从中体悟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他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登的高望的远,即便如此,他上头友人远去,一直到其小船消失在水平之际。它的友情之白,是通过诗人站在黄鹤楼上久久伫立,不愿意离去展现出来的、
留白对我们欣赏与创作的影响。欣赏角度来说,它能充分调动我的思想 上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行作品的二次创作,让我们对其有现实生活 的美感。从创作上来讲,是让我们在表现生活时候,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给其一席之地。让他们参与创作,这样,人们在二次创作中,得到精神的释放与满足。
留白,给文学注入含蓄雅致的力量。“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被看作是留白的典范。词人用“闹”,给人营造一个生机勃勃,色彩炫丽,百花争艳的春天。它给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由红杏联想到春天的色彩炫丽,百花的多彩多姿。由百花的多姿,想到蜜蜂的采蜜,蝴蝶喜美,花之繁,花之美,都得到很好的展现。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朱自清先生所描绘春天胜景之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才是春天的热闹,这才是春天之美丽,也是春之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