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芦笋吧
| 分类: 栽培技术 |
埋在土里还是白笋,露出地面短短几个小时就会变红,这样的笋,当作白笋卖出去会降低价格。采收芦笋的时候讲究一个快字,运输的时候也得足够快才行。
国外的客户大都喜欢白色芦笋,这在国内啊大家爱吃的却是这种绿色的芦笋了。
虽然色彩不同,口味不同,但是这白芦笋和绿芦笋却是实实在在的一母同胞。
栽培方法的不同其实就是让芦笋见光与不见光之分。
同样的芦笋品种,经过简单的培土被分成了白绿两色,到底选用哪种栽培方法,是由定单决定的,每年春天当地芦笋种植户都会根据订单,来决定自己今年种植白色还是绿色芦笋。芦笋学名石刁柏,原产于地中海沿岸,30年前被引进我国,由于嫩茎既象芦苇又象竹笋,所以在我国才被称为芦笋。虽说原本不是我们国家产的,可现今在我国是越种越多。
由于芦笋的营养成分含量普遍高于普通蔬菜,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市场上最畅销的蔬菜之一,近几年,随着国内外的订货量越来越大,种芦笋的人家也越来越多了,人们也开始奔着芦笋高产的方向努力着。
芦笋因为营养价值高,这几年越来越成为了热门蔬菜。芦笋的价格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12元一斤,谁能不希望芦笋能高产。可随着芦笋种植面积的扩大,很多曹县人有了一个奇怪的发现,同样的土壤环境,同样的管理方式,种出的芦笋在产量上有高有低,而且相差比较大。这不是因为土壤,不是因为种植,毫无规律可循的原因究竟在哪儿呢?
为了找到产量不匀的原因,人们开始仔细观察每片芦笋田的不同,每年的4月到8月是采笋的季节,这时候每棵芦笋看上去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到了8月以后,人们会不再采收芦笋,让笋茎长大,长出叶子。
在八到十月份的营养生长期间,还是无法看出笋田之间有什么不同,直到十月份,到了芦笋开花结果的季节,这时候,人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是所有的芦笋都会开花结果。
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书华:因为这个雄株是只开花不结果,雌株开花以后要结果的。
这时人们注意到了芦笋是分雌雄的,同时开始猜测,植株的雌雄和产量会不会有某种联系呢?
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书华:全雄品种呢,由于它不结籽,它的营养消耗就少,这样的话相对的产量高。
而芦笋雌株的营养在秋季被用去一部分开花结子,致使根部存储的养分减少,第二年从根部长出的芦笋茎也会减少,产量降低。
这下人们终于找到了芦笋田产量高低不同的原因。明白了这个道理,近几年人们开始专门培育全雄的芦笋种子,徐种植芦笋有7、8年的时间了,每次他都会买来雄性的种子育苗,在种子上有了优势,对于芦笋的产量他心里先有底了。
老徐的芦笋先后种了有20多亩,育苗量比较大,但过去在育苗上他没太费过心。
芦笋种植户徐:就是在大田里,在地头育上一片。有那么一片就是划上沟,把籽点上,点上苗就出来了。
二月份撒上种子,到了四月末,就能长出20多厘米的芦笋苗,这个时候就该移栽了,育苗省了事,移栽就发现问题了。
芦笋种植户徐:移栽的时候找个东西一刨,不带土,就栽了,有的根断了
从地里直接把芦笋苗刨起来,就算再小心,刨断了根的事那是常有的。小苗一断根,麻烦也紧接着出来了。
芦笋种植户徐 :得有十天半个月缓苗,才行。
老徐发现这样的育苗移栽就要有一段时间的缓苗期。
茎叶的生长要靠根系吸收水份和营养,根在移栽时被刨断了,不再生长,自然也无法给枝叶提供水分和营养,所以经过缓苗再长出来的茎叶,看起来非常弱小。芦笋第一年是不采笋的,第一年主要是靠叶子光合作用来为芦笋储存营养。
缓苗之后弱小的茎叶哪能制造更多的养分,这肯定会影响到来年的芦笋的产量。
芦笋苗移到大田里,正好是四月末五月初,温度适宜,阳光充足,本该是芦笋苗长身体的好时机,却落得枝叶干枯,浪费25天的时间来缓苗,缓苗又直接影响了第二年的产量。要想芦笋还能高产,就要把浪费的时间夺回来,让芦笋在这25天里能继续生长。
老徐现在不让芦笋苗都挤在大田里了,育苗时用上了营养钵,1个钵里1粒种,长出来的每棵芦笋苗不但都住上了单间,还吃上了小灶。
有机肥直接施到营养钵里面,不会造成大量流失,在营养钵里住着单间吃着小灶培养出来的芦笋苗,自然比大田里育出的苗强壮,这除了苗子壮,更大的好处还在后面呢,小苗在营养钵里面生长2个半月到三个月之后就到了移栽的时间。
徐就是根据专家的建议,今年特意用营养钵育下了半亩芦笋苗,和大田育苗相比,营养钵欲出的苗根系明显要完整。
由于根系没有损伤,小苗移栽之后自然不会出现缓苗的现象。
虽然这种营养钵育苗,在移栽的时候,一株一株单起单种,要多费些功夫,但徐玉营觉得这点功夫总要比小苗缓苗浪费的时间要来得值。
听到专家的结论,徐更有信心了。以前他种的芦笋产量每亩只有700斤,没想到营养钵育苗能把产量翻个番,这下功夫算是没有白费。
用上了全雄的种子,育苗上又采用了营养钵,芦笋的产量真是一步一步在提高,可是曹县种芦笋的人又发现,怎么芦笋一茬不如一茬,越长越没劲儿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芦笋的采收期长达15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又如何保证年年丰产呢?这不,曹更荣就是一边采笋一边在犯愁。
芦笋种植户曹更荣:应该是头一茬,这个想头一天采,采了五六天,粗的芽子,这两天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劲出细的。
曹 :去年秋天没采。
专家:去天秋天长病了没有?
曹 :没有。
排除了品种和生病的原因,专家给出了一个建议:
看到芦笋越采越细,专家判断的是芦笋的根部缺乏营养,这种营养不是肥料能够解决的,而是因为缺乏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所以专家建议要留出一些母茎不采,长出叶子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养分再供给根部,根子有劲儿了,芦笋才能出得又好又多。
曹 其实也知道这个理儿,一开始也照做了,但留了母茎之后,他发现一开始反而不如以前产量高了。
曹 :留了母径,留出来,笋发的慢,它成熟以后才能往外发新笋。
就是因为曹 去年留了母茎之后发现笋出得慢了,一下子比别人家要迟一些收笋,今年他干脆就选择不留母茎。
专家:你这个母径留起来,这个长母径期间,它的养分供应母径生长,它出的笋自然少,那么这个母径长齐了,长慢了之后,再出的笋就是净出粗的,是越采产量越高。
看来种芦笋也要把眼光放远一点,眼前的增产是小利,持久的增产才是大利。留母茎是为以后打基础,应该留。不过想来想去,曹 还是觉得一开始出的芦笋又大又好,不采可惜,于是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
曹 :就是说采一段时间,采40天,然后才留。
记者:为什么要这样呢?
曹 :这样出笋量大,我听人家说。
原来当地很多人这么做。先采一段笋,再留母茎,既不耽误一开始赚钱,也不耽误母茎制造营养。这鱼和熊掌能兼得吗?
专家还是强调了最初要留下来母茎。因为无论早留晚留,母茎为了自己的长成首先都得消耗一部分营养。
看来这鱼和熊掌无法兼得,一开始就不要采芦笋啦,先让母茎长出来,母茎时间留得越长,为根系输送的营养成分就越多,做的贡献越大,专家把账算的明白,曹 觉得自己看来自己只顾眼前利益,明年也得像专家说的那样试一试,先留母茎后采芦笋,可是留母茎该留多少棵合适呢?
大芦笋和小芦笋的待遇原来还不一样啊,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年龄比较大的笋啊,根系比较大,养分能力强,出笋的养分也多,这样的话对它的产量不会造成巨大的变化,小芦笋呢,由于它出的芦笋少,它靠后期的营养辅助,它依赖这一块呢,依赖性比较强。
知道了该留多少棵母茎,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芦笋长的非常快,四月份开始,几乎每天都会看到新的芦笋露出地面,有时候同时有7、8棵,那么留母茎的时候该留哪棵不该留哪棵呢?
同一棵芦笋留下的母茎,为什么要越远越好呢?原来留母茎是为了长根,而芦笋的根会自动分蘖。
专家:这个(麟茎盘)在生长的过程中,长长自己就分开了,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一年这个芦笋长起来的(根茎盘)可以分成六七块,六七块自己就分家,长长就分开了,它就这么一个特性。
麟茎盘是芦笋的根部和茎相接的地方,随着麟茎盘的分开,根系也分成几部分,由于不同的母茎给不同的根系输送营养,这样母茎之间离得越远,越能保证根系生长的均匀性,这几年在曹县很多人家按照专家说的留了母茎。
芦笋种植户:就是这个芦笋它这个一米多高,再一个你得在底下扒……这个早上都是露水,再一个粘的浑身都是泥,有一点受罪。
虽说采芦笋的时候有点受罪,但是卖芦笋的时候心情还是不错的。
记者:你家种芦笋多长时间了?
芦笋种植户:种20多年了。
记者:这个产量怎么样?
芦笋种植户:产量就是两千多多斤,一亩地两千多斤。
用上全雄的种子,营养钵育苗,留母茎采收,只要达到了这些,才能保证高产,看来啊要想获得高收益,还真得不断学习科技知识,感谢收看科技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