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福鼎,神奇的北纬27°穿过,为闽越、瓯越文化发源地。依山傍海,人文灵秀,最为人称道的是白茶。福鼎大白与福鼎大毫,被命名为“华茶1号”、“华茶2号”。随着近十年的力推,福鼎白茶为世界瞩目。
在踏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白茶拍摄地之前,我幻想过那里茶人私藏的清醇至味,幻想过太姥山白茶基地仙气直冒的雾霭山岚,也幻想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茶传统制作技艺的淳朴匠心,甚至是白茶的那种独特的阳光味道,却没料到,最后被深深打动的,是福鼎白茶的产业态度。
5天时间,11家企业、5处茶山基地、从政府、企业到制茶者,30余位走访对象。可以说,在遇到福鼎之前,我们并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一个茶产业可以如此凝聚,从政府引导到企业抱团,用几年时间将福鼎白茶打造成价值33.80亿元的区域公共品牌,在全国掀起白茶品饮的热潮;也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一个茶产业可以如此开阔,每个企业都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白茶,他们追求标准化的老茶,也做最美好的新茶,研发金花白茶,也玩转养生茶配……
这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茶产业。
说起地方茶企,很多人摇头:思维传统、管理混乱、定位模糊、包装老土……仿佛跟国际潮流和现代管理思维总是脱节,然而福鼎的龙头茶企业在品牌这件事上,玩得“潮”,也守住了“质”。
第一站抵达的是品品香茶文化体验馆,精准有序的产品陈列、专业亲切的文化导引、优雅唯美的茶艺表演,无不彰显出公司深谋远虑的宣传眼光。待参观完他们的有机茶基地、管理完善的仓储体系、白茶研究所、全国首条日光节能型白茶连续化生产线后,我们更由衷感叹:品品香在做企业上,很专业。
老总林振传先生的行业眼光相当厉害。他看准老白茶是市场崛起的亮点,就聚焦做好一杯“晒白金”,希望将它打造成王老吉一样的市场品类代表。林董认为要核心解决的是打造出老白茶的“标准”,包括:
标榜身份:即老白茶的市场价值,目前每年会增长15%;
明确产品结构:包含老白茶的品质及包装等。品品香企业是白茶国际标准的参与制定者之一,在老白茶质量把控上引领业界,同时,企业还在包装上颠覆了传统外形,设计出梯形小砖,十分具有辨识度。
引领品饮方式:品品香提出了“老白茶煮着喝”的口号,解决了喝白茶的普及性问题,培养客户认知,引领品饮方式的改变。
这是一个相当讲战略的企业。
如果说品品香的品牌发展侧重于市场的洞察,那么鼎白,则定位在工艺的特色上。
鼎白的所有茶都有满口生津、清如花蜜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负责人张总介绍说,他们企业的核心优势就在于72小时日光萎凋(包含夜晚)和“文火慢焙”的干燥方式。
白茶萎凋包括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及复式萎凋三种方式。鼎白,始终坚持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根据风向、太阳温度变化进行日光萎凋,做足72小时,使茶叶物质转化充分。
在“文火慢焙”这点上,鼎白规定的时间也超过了业内平均水平,他们家的水分标准率为5%,领先于国标的7%,这样出来的茶叶品质一次到位,口感醇和,也利于存放。
绿雪芽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名茶之一,这个美丽的名字,遇到天湖茶业有限公司,算是相得益彰。
出身于国企福鼎茶厂的总经理施丽君身上,处处可以看到传统道德观和大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影子。1999年,在中国茶市场各方面还未规范化的情况下,他们就认定了要做“绿雪芽有机茶”。
请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和茶业泰斗把关,选下太姥山上两千多亩没有污染的茶园作为基地;建起占地15亩的茶叶加工厂,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为了保证有机茶的品质安全,天湖公司出厂的茶均采用密封包装,以防其经销过程中被拼配或调换而损害原有的品质;并开设茶叶培训课程,引导消费者健康品饮。
可以说,“绿雪芽”在福建有机茶的建设上,是无可争议的功臣之一。
守艺,守护,承继。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时代,怎样守住老底子?福鼎白茶制茶人们的“守艺”,兼有创新和传统,做到了守护,也做到了发扬。
15日上午,我们在八闽茶夫企业的办公室里,进行了一场小型讨论会。
梅相靖,是白茶制作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民国知名茶商梅伯珍之孙。与外面百花齐放的创新工艺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老工艺”坚守者。好白茶七分晒三分焙,晒时讲究北风天,焙时要在炭上盖上草木灰,点点滴滴全是人与天地之间的交流。
正是这样的人,留住了福鼎老底子的手艺和精神。
来到方先生的制茶作坊,正值大雨如注,屋内光线幽暗清明,很有一种时空凝结的静谧。主人不多话,只是给我们慢慢泡上茶叶,春夏秋冬,每季一款,刚好喝了个四季轮回。茶味朴实清奇,每季有每季的风格,经过时光的演绎,这片茶叶的生命仿佛就在眼前。
方先生每个时间的茶叶都做,认真标好具体日期。前段时间茶香书香创始人罗军在这里呆了一个月,一天天喝过去,30天日夜,30款茶,仿佛跟时光跳了一次舞。
方守龙自己发明了可以人工设定温度和时长的萎凋槽,与阳光房结合在一起,也不主张在加工时使用烘焙。对“传统”或“正宗”的种种成规,他不愿意因循守旧,工艺属于自成一家。
这位茶人的“守艺”,并没有局限在工艺上,关于坚持茶园管理的自然、茶叶不同季节韵味的探索,泡茶方法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都非常具有个人情性。
我们很感激,可以在他身上看到“守艺”别有洞天的一面。
10年前,白茶还不为大众所识。随着白茶功效的普及,老白茶一时大热,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市场中真假难辨。在这样的背景下,福鼎一些企业的有识之士,却另辟蹊径,用独到的眼光,玩好一杯“白茶”。
站在六妙以金色为主调的白茶交易中心,一时有点眩晕。整个区域设有六妙白茶馆、禅茶汇、茶窖区、私人定制馆、茶枕馆、商务区等六大功能区域,打造了中国白茶首家一站式交易模式。
其中的养生茶配和私人定制尤其吸引我们的眼光。比如“煮老茶•茶伴侣”礼盒装,精选上等白茶老料,配以四种珍贵中药(陈皮、太子参、铁皮石斛、山茶花)配合茶饮,调节出不同口感,在以“功效”卖茶的思路上做得专业贴心。
六妙在私人定制茶礼这件事上也做得深入细致。除了新婚纪念饼、寿诞纪念饼、开业纪念饼等大分类外,还可以实现包装、茶叶按具体日期、单个需求的个性化定做,非常受大众欢迎!
随着茶叶功效的宣传普及,老白茶和金花黑茶在市场大热。福鼎的名山茶叶有限公司,却没有盲目跟风,反而沉下心来,用几年的摸索专研,开发出鼎名“金花白茶”。
金花白茶不仅具有白茶清热下火三抗三降的功效,更有金花顺肠道、助消化、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在外形、香气、口感及保健价值上都有极佳的表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磻溪,溪多山高,拥有20多座可以叫得出名字的山峦,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就有7座,森林覆盖率超过88%,绿化率达96%以上,因此被称为福鼎的“肺脏”。
大沁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十三坪”就位于磻溪,是1971年知青下乡时期的产物。我们抵达时,云雾弥漫,恍处仙地。喝过这些老树做成的银针,清甜甘鲜,余味悠长,正所谓“茶入心中方为沁,人在山里即是仙”。
陈颖董事长介绍说,现在做老白茶的太多了,他们公司成立不久,竞争不过别人,索性买下这片好山场,用原生态、好茶树、有机管理,踏踏实实做好一杯“新茶”。望着山雾里自由呼吸的茶树,我们深以为然。
谈到传统文化和茶,虚无缥缈的东西见过太多,砸到心里的却很少。福鼎白茶做传统文化的人,多有渊源,落到了实处。
在江南孔裔第一村西昆,我们见到了孔子第73代后裔,喝上了一口有沉香气息的老茶。这家企业是“孔家作坊”。
每年9月28日山东曲阜的祭孔大典,孔家作坊都会进贡一份野茶大茶饼,以纪念先贤,弘扬中国儒家文化。
这份骨子里的“儒商情怀”也体现在了企业经营上,公司的茶园基地地处海拔850—1000米的崇山峻岭之间,至今还采用手工拔草,手工修路的原始做法,每年只做春茶,用酵素做肥料,保证茶叶的健康品质。同时,也积极投入当地扶贫事业,传承先人以仁怀天下的精神。
走入郑源企业,除了白茶,空间里摆满了檀木、酸枝木做的中式茶具,古色古香。负责人介绍,原来他们主业就是做中式茶具,是中国十大茶具品牌之一,现在福鼎上的茶具,几乎都买自郑源。随着白茶的兴起,这个大企业也跨界玩起了茶业和旅游业。建立了太姥山郑源茶文化旅游博览园,内设白茶体验馆、郑源茶具博物馆等,成了实力派的福鼎文化宣传家。
来到国号,宽阔的大厅里疏落有致地摆着黑檀木或金丝楠木的茶具,插花简洁,恍惚觉着有一丝墨色映入眼,才发现侧壁是四副行书,萧散寥落之气弥漫,是柳永的《雨霖铃》。有人微笑:这家老板有一颗宋代山水心。
后来聊起,才知道国号就是“依靠传统文化产品带动传统工艺福鼎白茶的推广宣传”策略。整个茶空间,占地1800平,设有三个功能区,传统工艺白茶展示区,茶器具与工艺品欣赏区、茶香花道演绎区。他们立志打造成为中国茶企的贵族企业,向世界传播东方传统茶文化的精髓。
虽说目标如此高大上,具体工夫却一点没落下,企业里的李剑锋师傅制作的白茶曾获得福鼎白茶斗茶大赛的状元。我们品尝了今年的白毫银针,清芬甘爽,正是“国有清风使,号称不夜候”。
祝福福鼎白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详情请点击以下链接福鼎白茶:这次打动我们的,不是阳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