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民俗:腊月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把面发

(2008-02-03 10:53:00)

【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在天津还有这样的民俗:
    二十七宰公鸡,虽然也是忙活年饭,这里面却隐藏着父系社会的特征。为什么一定是公鸡呢,母鸡难道就不行吗,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深究起来就会明白,在以男子为主导的父系社会,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认同了男子为大的观点,认为雄的就好就是第一,而过年这么隆重的节日,自然也就要宰一只公鸡了,而且公鸡本身就很漂亮,雄赳赳的显着气派。 这天宰好炖熟的公鸡要在除夕的盛宴上登场,而且是整只鸡盘在一个碟子里摆放在桌子中间,盛宴上是不能将其拆解成一碗鸡块,而且天津人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名头,叫做大吉大利。
    除夕当天并不能将这只鸡吃得一干二净,摆上桌后大家只象征性吃上几口,然后就等着晚饭结束,把这个菜与其他剩下的饭菜一道撤下来,但公鸡还单独保留着。以后每到吃饭时,这只公鸡都要再被端上来,人们吃的时候同样要遵循只吃一点点的规矩,一直到鸡肉有些发酸了,大家才赶紧将鸡肉吃干净。这只全身整齐的公鸡,因为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摆一摆,表达了人们企求吉祥的心愿。
年节厨房里的活多,刀也自然用的费,在过去这一天还是磨刀师傅最忙碌了一天。而如今,磨刀师傅也少见了,而家里的刀也因为用了好钢变得锋利,是几年难磨一次了。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2/3/10/23/1187a8f9e7d.jpg"   老北京人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也有宰公鸡的习俗。除了昨天炖肉今天炖鸡以外,还要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备过年时候享用。每天厨房里都是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外面冰天雪地北风呼呼,一推门,就是各种香味儿和着热气扑面而来,还有满屋子的笑语喧阗,屋外的鞭炮齐鸣。年,就这样带着形、声、色、香、味,定格在记忆中。
    老北京过年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仍旧继续昨天的工作洗衣服、洗澡,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洗旧泥的习俗,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京城也就有了“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而把腊月二十六的洗浴称为“洗福禄”。
    山西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在河南,腊月二十七蒸馒有头、蒸枣山的风俗。据传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打仗路过商丘沙河,当地有这样一个规矩,要想平安过河,必须用人头祭奠河神。诸葛亮心地善良,叫人用面做个和人头一样的馒头替代,最终平安过了河。从此,当地就开始流行用“人头馒头”祭神。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过年歌谣
    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二十八把面发】
    在天津,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卖馒头的商铺最为忙碌,有的居民家人丁太兴旺了,几个人短时间准备几十个人的面食,恐怕不大现实,于是,不少居民纷纷找馒头铺“救急”,而大家约定“取货”的日子,又“恰巧”赶在这一天。一屉一屉的糖三角,一屉一屉的枣糕,一屉一屉的“钱龙”,一屉一屉的“刺猬”……在过去,家家户户春节期间可得比着做面食。邻里乡亲之间还得互相交换,比成品的外观,比成品的精细,比成品的寓意,比成品的馅、面,最重要的,还得比谁做得最好吃。那个时候,做面食的模子少,几乎所有的花样都是靠手工完成的。正因为这样,谁的作品要是比别人的好,心里肯定乐开了花,谁要是觉得自己手艺粗糙点儿,回家肯定暗地里使劲,非得来年“争”回这口气。要不怎么会有这么“不蒸馒头也要蒸口气”这句俗语呢,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有滋味儿,一年比一年红火,一年比一年“旺”。

    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在醴陵则有炆萝卜的民俗。炆萝卜是醴陵唯一一顿做出来可以吃许多天的菜肴。将杀年猪留下来的猪头、腿骨添冷水烧到翻滚,再加入大块的萝卜,炆得满垅都是肉香。萝卜炆好盛到陶缸里,只要天气不是太炎热,可以连续吃上一个星期。正月里客人多,这一碗萝卜随时一热,撒上八角粉、加几丁富菜叶,就可以上桌了。既能够做正席上的蔬菜,又可以做错过开饭时间的点心,电视看得夜了,还可以作消夜。
    在台湾,腊月二十八日做甜“米果”好过年:二十八日是神回府的日子,家家摆上果供,上香鸣炮,表示虔诚接驾。主妇们忙着做年糕,也就是做“米果”。依照台湾风俗,丧家不可以做甜“米果”,由亲戚赠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