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在古代的发展史
(2012-08-23 15:06:27)
标签:
玉米种植增产古代发展史杂谈 |
随着玉米栽培面积的扩大,使长江流域以南过去长期闲置的山丘地带和不宜种植水稻的旱地被迅速开发利用,同时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也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低产作物,成为主要的早地农作物,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玉米种植在古代的发展史。
玉米的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首先是亩产的提高。玉米在清代大量推广后,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很大的作用。作为高产作物,玉米本身的亩产量已经较高,平均亩产可达90公斤,折合粟2石,相当于春粟中产量较高者。在玉米大量推广后,即在大田上成为与小麦、春谷或高粱等轮作倒茬的一种重要作物,其单位耕地产量比不种玉米或复种低产杂粮作物提高得更多。在清代生产技术条件下,由于种植玉米,当时的粮食亩产量提高的斤数大致是玉米使亩产增加5.18公斤,其中在明代就增加的0.65公斤,那个时候还没有人工智能气候室,不能人工控制气候,所以亩产都比较低。可以判断,乾隆时亩产比明代有所增加:玉米番薯约占一半,其余为南北耕作集约化程度及复种指数提高的作用共占一半。总而言之,玉米对粮食亩产增加的作用是较大的。其次,对粮食总产量提高的作用。玉米在清代大量推广的直接结果,使许多山地沙地得到开发,从而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也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起来,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对缓解长期因缺粮而产生的矛盾,起了一定作用。
玉米的传入使传统作物黍、樱的种植量大为减少。受资源、人口及经济条件所限,我国自古以来着力发展产量高的粮食作物,劳动人民以果腹为首选目标,而质量口味及品味乃居其次。清乾嘉年间,大批流民涌入原本较为地广人稀的山区,导致人口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显著增加,低产的黍粟类作物已不能满足需求了。更多精彩文章:玉米传入中国方式及其种植区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