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成长共同体》读后感
(2015-02-26 20:12:15)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读后感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一种需要,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真诚和谐的交流是美好的。教师与学生无论是教学的过程,还是日常的交谈,为人处事的教育实质上也都是一种交往。这种交往我觉得需要互动,需要你来我往,需要有各自想法的对撞,才能实现真的的交流。所以要实现这种师生的交流首先要做到的是抛开所谓的“师道尊严”,学生与教师其实是平等的个体,需要相互地尊重与关爱,师生应该成为朋友,才能更好地促进交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想孔子的所谓三人里,不乏朋友,既然能以朋友为师,为何不能视学生为友呢?
所以教师的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温馨的嘱咐,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使师生关系相互融合,使教与学相互融洽。
想要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愿意跟你交流,首先要让学生接受你,认可你,甚至喜欢你。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你,就会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就会将他们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营造出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这个前提就是我们要进入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同时,在新事物新变化面前,我们也还得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要正视、欣赏学生富有的智慧和主动精神。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快乐。
课堂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经常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做。以致让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变成了单项传授,这样的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知识宝库、活的教科书,但更希望这本书是学生自主阅读,探索,能够发现不足,予以纠正或扩展。教与学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教师不再仅仅是教,而且也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
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健全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正在年轻化,年轻的教师对于学生有着更强的亲和力,这种所谓的“代沟”也能逐渐减弱,希望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朋友式交流式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