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十耳顺解

(2022-10-15 18:48:05)
分类: 孔门儒学

       如何读懂《论语》,对现代人来说,是个大问题。如图1,《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话,从十五岁说到七十岁,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如何成就圣道。但我们看翻译,太简单了,一点都没有体现出圣人之道,没有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纯属误人子弟。比如,“六十而耳顺”居然说是: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说什么话,马上就知道他的意思了。这种解释肯定是不对的。当然,要深入知解“六十而耳顺”在说什么,可能得从头说起,从十五岁到五十岁都要搞明白,才能更好理解。其实,孔子讲自己从十五岁到七十岁,讲的是自己一生的成圣之路。

       孔子讲,吾十五而志于学,他学什么?《论语》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的志向是道,得道成圣人,是把德作为根据地,把仁作为靠山,然后游戏人间各种学问。如果早上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可以。那什么叫道?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孔子的孙子孔伋在《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以得道就是知天命,明心见性成圣人。《论语》还记载,子云:“吾不试,故艺。”孔子说,我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不是把它作为求取功名富贵的工具,所以我的学问可以达到艺术的境界。因此,孔子的学,是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启发,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得道成圣人。而不是普通的学习,不是为考试拿学历,也不是为功名富贵。

       孔子说,三十而立。怎么立?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见,孔子的立是知礼而立。如图2,孔子讲,那个礼,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其协于艺,其居于人曰养。这个礼就是你的修养涵养,是达天之道,是顺人情之大窦,是你通达天的大道,是让你进入形而上道境界的光明大道,是理顺、疏通你在人世间形而下器的七情六欲的大涵洞。正是这些七情六欲左右了你,让你迷惑了,神魂颠倒了,找不到自己的光明,七情六欲是我们人生悲苦的根源。所以孔子教颜回,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讲的就是以礼修道,找到仁这个靠山。所以,圣人以礼整治人情,降伏你那些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七情六欲。如图2、3,圣人以天地为根本制作各种原则、方法、规矩、制度、原理、发明创造来改造我们自己改造世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把人情当成田,把礼义当器具种子来耕种,耕了、种了,就有吃的了,象莲花一样长于污泥而不染,开出圣洁之花,把七情六欲克服了,人就可以自己作主了,能作主了,那当然就能立了。见图4,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讲的,耕了,种了,就有吃的了,这种耕种,能结永怛之果,能摆脱一切痛苦,到达那里,没有悲哀。在《论语》中有记载,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君子没有仁这个境界,就没有中心思想,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不是正解,既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君子没有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的,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楣的时候不颓丧、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得意的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而安稳。”这就是孔子的三十而立,知礼依仁而立。

       后面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惑当然就是迷惑了,神魂颠倒了,昏暗愚钝了,就是七情六欲把我们左右了,把智慧都覆盖了,就是佛家说的见惑和思惑,见解和思想上的错误,把我们搞愚蠢了。业从惑生,惑依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孔子说自己四十岁就不惑了,当然就是见惑和思惑都解决了,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七情六欲都降伏了,不愚蠢了,悟到了心,寂寂然,灵灵然,转识成智,所出来的都是大智慧,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做人做事,所出来的成果都是真理,足以让人效法,可以达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矣。真正知人了!怎么做到的?如图3,孔子讲,把七情六欲当成田,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安之以乐以达于顺。耕、种、锄草、收获、吃(快乐、享受、安居)、长肥了(顺了,受益了)。四十而不惑相当于锄草阶段、养护阶段,讲学以耨之,学习、拣择、传播、付出、培养,用各种方便法门把杂草除弃,还要施肥,防病虫害,付出各种劳动,让庄稼生长,各种学问、功德,就如庄稼生长一样,越来越茂盛,越来越结实,那些私心杂念、七情六欲越来越薄弱直至断除,人生也越来越明白、越来越开朗、越来越智慧。

       孔子再说,五十而知天命。什么叫天命?孔子的孙子孔伋在《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孔子还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从这几句话一总结,知天命就是知性了嘛,性是修道成功的标志,成之者性嘛。所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存心养性、修心炼性,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王之道在明明德,说白了,就是开悟了,悟道了,得道成圣人了。通过克己复礼,耕田种地,把七情六欲降伏,复归回去那个一那个性那里,这个过程,孔子叫归仁,叫形一,叫继之者善、成之者性。所以在《论语》中有,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跟弟子曾子和子贡讲自己的道,他把自己的道叫一以贯之,他说自己那么有本事有学问,既不是见闻多、学识多,也不是记心好,而是得到了这个一,然后就一通百通了,全部贯通了,什么都懂了知道了。所以孔子知天命知性得一就是得道了。就耕田种地来讲,孔子把这个道叫“本仁以聚之”,以根本的那个仁来收聚、收获,不贪心,这就叫继之者善,天下归仁,最后成之者性,聚拢来,归到那个一那个性了。孔子耕田种地的成果出来了,有收获了,仁成就了,性、一也就成就了,知天命了,得道了。循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有了学问智慧,仁的慈悲又起,加上不贪心,无求取,只施与不求回报的大德,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大机大用就起来了,孔子耕田种地的这个过程,就是他教颜回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那个过程,都是由礼降伏七情六欲到证入圣境,孔子“游于艺,依于仁,据于德,志于道”的理想志向就实现了,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得道成圣成佛成神仙了。

       孔子讲的天命,就是性,自性光明,就是一,就是太一,就是太极,就是仁。所有世界生命的原点、起始。圆满的、圆融的,无所不包的,无所不能的。用释迦牟尼佛的话讲,就是如来藏,圆照法界。《指掌》云:十方所有诸法,无非自性光明,周遍圆满。古德云:尽大地是自己光明,无一法不在光明里。理解了这些,你就能明白,孔子教颜回,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为什么敢讲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是归到了一,找到了一,找到了自性光明,而自性光明包括了十方所有诸法,周遍圆满,尽大地是自己光明,无一法不在光明里。宇宙中所有东西都是这个一,所以天下归仁了。所以孔子说,他的道是一以贯之,他那么有学问,不是书读得多,也不是见闻多,更不是记心好,而是得到了一这个东西,然后豁然贯通,一通百通,什么都懂了,什么都知道了。所以,孔子是货真价实的大圣人。释迦牟尼佛已多次给他作了证明了。孔子讲天下归仁,还要结合他讲的耕田种地来看,把人情当田,以礼来耕,以义来种,以讲学来锄草,以本仁来收聚,以乐来安居,安之以乐以达顺。所以仁,就是成熟了,有收获了,天下归仁,成功了。仁,就是果子里那颗种子嘛。秋天了,种子也成熟了,秋收了,有吃的了,吃上了新米饭,那是很享受的,很快乐了的,安居乐业,吃了喝了,把身体养得肥肥的,健健康康的,就顺了嘛。孔子说的仁,就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如来藏,含藏多生多劫的种子。仁,本身就是种子嘛。孔子讲本仁,就是种子的根本,心的根本,宇宙的根本。

       孔子又讲,六十而耳顺。什么叫耳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讲,人的基本修养在于学问,以礼的精神立足,最后成就在于乐的境界。如图3,孔子在耕田种地中讲的,耕田、播种、锄草、收获,最后,播乐以安之,安之以乐以达于顺。收获以后就有吃的了,可以好好享受了,又安心又快乐,把身体吃得膘肥体壮的,很健康,身心都安康。你看孔圣人怎么讲的,他说,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就是说得仁以后就有快乐了嘛,没有快乐相当于你收庄稼了但没有吃上,享受不到,有乐以后,就顺了嘛,如果不顺,相当于你吃是吃到了享受到了,但对身体没有好处,吃进去就拉出去了,身体没有长肥长好。收获了,有吃的了,吃了长肥了,就是仁、乐、顺。所以,孔子讲六十而耳顺,就是讲得道成圣人神仙佛后受益了,有收获有成就了,很享受,很快乐,身心都很安乐健康,有吃有用,又安心又快乐身体又好,简直是神仙日子。你看孔圣人自己讲的,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安乐达于顺就肥了,这个肥指身体很健康,就是他前面图2中讲的,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也是他在易经中讲的,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成圣人神仙佛了,功夫到家了,可以把身体搞得很好,正气充满四体,内脏健康,肌肤筋骨都充盈了,从里通到外,每个毛孔都打通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里面,面上有光彩,真美,充满了四肢,全身畅通,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的事业,内外合一,真是美丽极了。所以孔子在图3中还讲,肥,除了人肥,还有家肥、国肥、天下肥,这四个肥,就叫顺。人身心健康叫人肥,家庭和睦仁爱叫家肥,领导干部法廉序正叫国肥,从领导到百姓,德乐礼法信睦各有所守叫天下肥。天下肥叫大顺。事业大量积聚而不积压停滞,各项事务并行而不纠緾错谬,细微小事也能施行而不遗漏,事虽深奥而能通达,虽密集而不间隔,连续而不相抵触,行动起来而不相妨害,这是顺的极点。这就是圣人之道内用修身,外用治国,利己利人,度己度人,利国利民,正位居体,美在其中,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就是顺,循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所以,孔子讲六十而耳顺,有多层意思,得道成圣人后,从身心到家庭事业,从内到外,从个人到天下,所有一切都顺畅了,圆融了,快乐得很,乐的境界成就了,受益匪浅。论语中记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不是皱起眉头一天到晚在忧愁,他修养好得很,非常爽朗、舒展,而且活泼愉快。除了个人生活愉快,孔子成了千古不朽的圣人,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影响中华文明的进程,影响中国人的气质,生民未有。这就是孔子六十而耳顺的明证。这种大乐大顺就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原因,物质上差一点,但人家内心快乐得很。所以孔子才会一再称赞他,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是个大贤人大菩萨。

       另外,孔子为什么要讲耳顺,不讲其它顺呢?其实,这是孔子圣人给我们透露了他修圣道的秘密,他修的是观音法门成就的圣道。耳就是耳朵,顺就是顺畅通达圆融,通过耳朵听声音证入圣道。在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修道最好的就是耳根了。

       图6,你看文殊菩萨说,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隔垣听音晌, 遐迩具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那个耳朵,十个方向一起击鼓,那个声音你同时就能听见,哪怕隔着墙,有障碍物,无论远近你都听得到,但其它五根就有缺陷了,办不到,没有这个本事,不圆满。文殊菩萨还讲,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就修圣道的法门来说,观世音是最好的,从过去到如今,数不清的佛和菩萨都是修的观世音成就的,包括文殊菩萨自己也是从观世音中证得圣道的。所以孔子讲耳顺,有圆满之意,身心事业都顺,是最好的,也是讲自己由观世音证入圣道。再来看观世音菩萨怎么讲的,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证入圣道后,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观世音菩萨的最大特点就是慈悲,救苦救难。再来看孔子圣人最大特点就是讲仁,仁就是慈悲嘛,孔子一生的作为也是救苦救难。

       再来看图5,你看孔子教颜回,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讲的就是仁,慈悲。孔子还教颜回,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些话,本身就是观音法门。孔子还讲,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你讲的话可以动天地。他还讲,君子在家里,说的话,无论好与坏,千里之外都有反应,好的人家拥护你,坏的人家反对你。他不得道,他怎么知道会动天地,千里之外都听得到?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安坐时,发一咒愿,不成佛道,不起此座,即时六变震动,这时魔王就见他的宫殿震动了,用天眼一遥观,就知道是释迦牟尼在树下发誓成佛,马上下令来破坏,先用美人计,三个魔女来引诱,不成,又亲自率领魔兵魔将前来,佛定力深固,也没成功!孔子说的话,释迦牟尼佛以亲历亲言为他作了证明。释迦牟尼佛还讲的,有人修道成功时,那些魔王、鬼神、天人的大地开裂、宫殿崩裂,水陆飞腾,他们马上就知道,就要来找你麻烦了,因为他们有五种神通,而凡夫们不知道,感觉不到这种变迁,因为凡夫们没有神通。孔子既然知道,说明他自己就听得到嘛,所谓的天耳通对孔子肯定不在话下,耳顺了嘛,耳朵太通畅了,千里耳,万里耳,亿万里耳,……,当然听得到。再看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那个故事,本来已经学得不错、弹得很好了,但孔子对自己要求很高,弹得好不算,还要把琴曲的数理志气搞清楚,甚至,这琴曲是在歌颂谁赞美谁都慢慢从琴声中体会出来,当他说这琴曲是赞颂周文王的时候,师襄子都惊呆了,跟他说这琴曲是《文王操》,确实是赞颂周文王的,一再称赞孔子真是圣人,了不起。孔子学琴这个故事,从已习到得其数,再到得其志,最后得其为人,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闻、思、修而入三摩地嘛,通过听声音而证入圣境。用孔子的话讲,叫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有物将至,其兆必先,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所以孔子把琴弹好了,明其数而充其志,最后就知道这琴曲是赞颂周文王的了,这就是圣人境界。还有孔子赞叹颜回善于识音那个故事,颜回听鸟叫就知道鸟在干什么,以鸟叫声推人哭声也知道人在哭什么,从鸟的悲鸣和人的泣哭知道有生离死别。孔子学琴,颜回识音,两个故事,没有证观世音圣道,做得到吗?你试试看你做不做得到?

       所以,孔子讲六十而耳顺,从他听声音的效果看,从他一生力行的仁、慈悲看,从他一生救苦救难看,从他教颜回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及从听之以耳到听之以心到听之以气以达心斋看,孔子从观世音证圣道应是可靠的,这是最上等最圆满最好的法门。

       因此,孔子讲三十而立,就是讲礼讲义,耕田种地,四十而不惑,就是讲学锄草,庄稼成长,学问功德进步,五十而知天命,就是本仁以聚,有劳动成果了,可以收获了,收庄稼了,天下归仁了,那个一那个根本得到了,成圣人了,成功了,六十而耳顺,就是乐而安,安而顺,有吃有喝的,好享受,好快乐,把身体吃得棒棒的,成圣人后,不但能度自己,还能度他人,度众生,利已利他,利国利民,很受益很快乐很享受,身体顺、心情顺、家庭顺、国顺、天下顺。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六十而耳顺!孔子以观世音法门证入圣道,成圣人了,无论身心,还是家庭事业,都得大收获、大福报、大享受、大受益、大快乐,顺畅得很,圆融得很,通达得很,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万世师表,千古不朽,太美了。真正成为大豪杰、大英雄、大丈夫!这就是孔子的六十而耳顺!!!


六十耳顺解  


六十耳顺解  

      

六十耳顺解    



六十耳顺解


        
     六十耳顺解




六十耳顺解

六十耳顺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