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暴力,是天生残忍吗? | 壹读百科

标签:
文化 |
分类: 壹读百科 |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三个光膀子的年轻人把另一个少年打晕了,下手极狠,事情发生在北京奶西村。这件事,让人们忽然关注起青少年暴力。
更早两天,四川宜宾有中学生斗殴,三人死亡。
青少年暴力,是全世界都头疼的问题。青少年时期被心理学家霍尔称之为“疾风骤雨期”,是国际公认的危险年龄。有人还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现象在全球也在日趋增加。
今天,壹读君要谈的是:青少年为什么尤其偏爱暴力?这种残忍是天生的吗?
值班壹读君:刘十九
实习壹读君:欣悦
暴力倾向藏在大脑里
虽然我们的老祖宗说“人之初,性本善”,但相比成年人,青少年确实更喜欢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叫“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意思是年轻人容易冲动,办事不稳重。虽然壹读君年轻的时候也不服气,但是青少年确实不像成年人那样能够理性地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而这一点跟人类的生理发育关系密切。
在人的大脑前端、眼睛正上方,有一块与网球大小差不多的区域,叫做“前额叶皮层”。这是人的大脑中涉及情绪和行为控制的部分,它跟情感、注意力、自我约束等反应有关。
如果这一部分受损,那么一个人就有可能表现出暴力倾向。
最著名的案例发生在1848年的美国佛蒙特州。那儿有位铁路工人,叫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工作勤奋、为人谦和谨慎,总之群众关系很好。但在1848年,他不幸遭遇了一次事故,一根被炸飞的铁棒穿透了他的头部。盖奇同志大难不死,伤愈归队,但是人们发现,他的性格完全变了,变得冲动、易怒,缺乏道德感,经常说脏话,工作时三心二意,对未来也毫无计划。
总之,盖奇成了一个暴力倾向的人,而原因就是他的前额叶皮质受伤。
后来,美国南加州大学针对人脑的这一区域与暴力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他们经过核磁共振发现,21名患有“抗拒社交紊乱症”,有暴力倾向的男子,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细胞数目比正常男子少11%。
前额叶皮层在抑制暴力冲动上如此重要,但在青少年这个年龄段,他们这一区域的神经细胞还没有发育成熟,要到20多岁才算长成。于是,青少年理解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能力偏低,容易曲解他人的意图,把无关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挑衅。他们容易体验到较高的愤怒情绪,并通过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
在奶西村少年围殴事件中,很多人指责攻击少年冷漠无情。但是,在施暴过程中的青少年,其实很难感受到受害人的痛苦。他们大脑中对他人痛苦产生同情的机制难以激活,对受害者的痛苦表现无动于衷。正是因为这种“共情能力”的缺乏,我们才会在很多青少年暴力案件中看到,施暴者不把对方打昏死过去绝不松手。
“抱团”让暴力进一步发酵
青少年暴力,有生理原因,也有环境的因素。
80后的一代,在青春期多少都看过香港的暴力电影,比如《古惑仔》系列,很多男孩子模仿这些故事,组织帮派,打架斗殴,收保护费。
不管是香港的《古惑仔》系列电影,还是日本的《热血高校》,这些“问题少年”们总是会三五成群,很少单独行动。而在此次事件的视频中,是三个少年一起在欺凌别人。诸如此类的很多未成年欺凌现象,也都是团体性行为。
古惑仔们为何总爱“抱团”?真的是因为人多力量大吗?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需要。
未成年人渴望被接纳,成为团体中的一员。一旦被主流社会拒绝之后,就会去别的地方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形成小团体,得到满足。有研究表明,在校归属感高的学生,很少出现逃学,毒品滥用,暴力行为等问题行为,而经常参与暴力行为的,往往是在学校没有归属感的“坏学生”。
回到此次的事件中,奶西村中多为外来人口,他们的子女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原因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大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长期赋闲游逛。奶西村虽然在大北京,但是北京的城乡结合部也是城乡结合部,脏乱差跟别的地方是一样的,作为一个脏乱差的落脚点,就不要提什么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了。所以,经常聚在一起的同龄人,形成了一定的生活圈子,往往容易拉帮结派,进而共同犯罪。
而由于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存在,在青少年实施“团体暴力”的时候,犯罪感会被分担,个体的责任感完全淹没在群体之中,自身原有的道德框架也会随之崩塌。这种现象造成的恶劣的结果就是,怎么残忍都有可能。2006年,广东汕头市发生多起暴力抢劫事件,而犯罪团伙正是一群还未满18岁的青少年,但是他们在短短几个月里疯狂持刀抢劫数十次,一个多星期就造成3人死亡。
家庭?社会?还是暴力文化?
http://mmbiz.qpic.cn/mmbiz/Fv75ib75E07HHdH4jGc1Ix6ia3mbNCvsMcI2cWQYOmlQ6GRZsdBfoc0Py7P9OGJ5pm6AsyZX1ENvOWwtXwB6QXeA/0|
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童年期有过7项以上虐待经历的学生,有38.5%的男生和17.2%的女生在过去一年中参与或卷入斗殴。(图片来源:人民网)
人们通常认为,抑制暴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同情心,也就是壹读君在前文提到的“共情能力”。而家庭对培养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至关重要。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幼儿时期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在愤怒时加以安抚、在快乐是一起微笑,这样的孩子大脑神经就会更加活跃,在成年后更加富有同情心。相反,冷漠的青少年往往成长于冷酷的家庭之中,研究显示,2岁左右的孩子若缺乏关爱,就会产生严重的交际障碍和攻击性。
有观点认为,儿童在出生后的头五年中,与母亲长期分离,是少年犯罪性格和持续性不良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也十分不利。
此次事件的发生地奶西村,由于人口多为进京务工人员,父母们平时工作忙碌,与孩子交流较少。故而少年们孤僻暴力基因的滋长,也受到了这种大环境的影响。
除了这些,宣扬暴力文化的影视作品,也一直被诟病为诱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元凶。
青少年的认知思维肤浅、直接。影视片中许多用暴力解决冲突的镜头,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富有暴力快感的刺激,想让他们反思暴力是不好的,那纯粹是想多了。想通过手撕鬼子的抗日剧培养孩子珍爱和平的意识,还不如塞给小朋友一只枪来教育他/她要跟小动物做朋友。
想到这里,壹读君不禁又焦虑万分:眼看90后的孩子都要打酱油了,中国的电影电视什么时候才分级啊?
*版权归《壹读》杂志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yidu@ireadweekly.com
壹读微信(yiduiread)
壹读君每天为你做百科,科普壹点常识。不仅轻幽默、有情趣,还有营养、有见地。
趣你的微信(ifunyou)
每晚推送有趣有内涵而不低俗的搞笑内容,让你每天轻松一笑的同时,涨涨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