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缓冲地带的战争

标签:
文化 |
文|韩松落
微博崛起后,明星与群众开始短兵相接,赤膊上阵。网络让人无孔不入地表现自己,也无孔不入地接受束缚。
奥斯卡颁奖礼之后,马伊琍发了条微博,说的是人们调侃迪卡普里奥这事,认为人们都是“闲的”,实际上,她是对自己隐私被干扰感到不满:“还有那些要求在微博上必须报告生没生孩子,生男生女的,都是闲的!”微博发出,谩骂指责大量涌来,她只好关闭评论,不过,没能释放的能量,迅速转移到文章那里,海量的评论出现在他的微博中,大部分是批评谩骂。
电影《华丽之后》国语版里,惠英红有句台词:“她做了这一行就一定会被人指指点点”。一句话道尽娱乐圈全部甘苦,也说出明星和围观群众的关系形态之一:议论和被议论,隐私的保护和被侵犯。这是一场“战争”,是两股力量的拉锯战。
之前,这两种力量的对抗,遵循的是“群众→平面媒体→明星本人”这样一条路径,毕竟还有一个缓冲地带,媒体和记者,成为中间环节,消化了大部分来自群众的能量,也成了替罪羊。2006年,窦唯因为对报纸的负面报道不满,去报社声讨,并烧坏了记者的车,随后被警察带走。显然,他针对的还是媒体和记者。但这件事成了明星(或者其他领域的名流)和群众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此前,明星和媒体的关系再恶劣,也是他们两方的事,窦唯烧车的行动和前后的发言,却是对全体娱乐群众所谓“知情权”的挑战。
在这个事件之后,明星的责、权、利,他们的隐私权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群众爆料、评论的权利和评论的尺度,被摆到桌面上进行讨论,正是那次,一个看法开始浮现出来:明星获得的酬劳之中,有一部分是群众购买的他们的隐私和评说权,这是他们的收入超过寻常人的原因。这结论虽然很凶残,但在那时,还是以较为温和的方式呈现。但很快,微博崛起,人们跳过了那个中间环节,“群众→明星本人”这样一个路径成为常态,两股力量开始短兵相接、赤膊上阵。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里,不论在片场还是在路上,千颂伊都在不停地和网友互动,缺乏常识的言论也成为网民攻击的对象(当然这也让她成了搜索热词,还激发了都敏俊对她的垂怜),晚上回到家里,她也还在搜索网友的评论。这一幕,和现实中的情形异常相似:韩星崔真实,在自杀之前,也曾彻夜不眠地搜索网友的意见。
这种互动,难免发展成恶性互动。周惠看到网友对她相貌的评论,非常恼火,将该网友和他的评论@了出来,供网友批评和人肉。贾乃亮和李小璐,看到有人在微博上攻击自己的女儿,也采取了相似的做法。Selina在养伤的时候,看到自己报告伤情的微博,得到“好假”、“放大问题”、“求同情”的评价,非常不爽,炎亚纶、大S看到网友的刻薄评议,异常恼火,他们最后都用短兵相接的方式,进行反击,结果得到的是更大规模的反扑,还获得“玻璃心”的称号。
其实我们都误解了网络,网络的权力不是单向的,“被评论者”和“评论者”的身份不是天然的,也不会固定不变。明星,得接受你的评论,你的评论还要接受别人(也包括明星本人)的评论,所有这些评论还要接受评论再评论。成为明星,固然要放弃一部分权利,置身网络,也得做好成为风暴中心的准备。即便没被明星以@的方式公开示众,每个人的各种表现,包括对明星的评议、毒舌,其实也是慢性示众,会带来潜在损失,或者失去粉丝,或者失去朋友。网络让人无孔不入地表现自己,也无孔不入地接受束缚,在这张天罗地网里,在这场没有缓冲地带的“战争”里,所有人都没有输赢之分。
最后打个广告,壹读微社区上线了,入口就在壹读微信(yiduiread)首页下方自定义菜单的最右边。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第40期《壹读》杂志
关注壹读官方微博获得新鲜事 @壹读
*版权归《壹读》杂志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yidu@ireadweekly.com
壹读微信
用数据、图像、视频、语音,壹读君每天为你做百科,科普壹点常识。不仅轻幽默、有情趣,还有营养、有见地。
微信号:yiduiread
趣你的微信
每晚推送有趣有内涵而不低俗的搞笑内容,让你每天轻松一笑的同时,涨涨姿势。
微信号:ifun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