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筱 插画 | WANZE
错过了两个月前的那次“逆袭”也无需后悔,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看上去很美。
两个月前,一次短暂但辉煌的“逆袭”,让许多人第一次注意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价值。
所谓“短期”,是指30至180天,也有周期在一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在过去几年的大多数时间里,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折合成年率,大约都在5%左右,比活期存款利率高不了多少。
但一次被摆上桌面公开谈论的“钱荒”,催高了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让很多人开始仔细考虑,银行的钱到底从哪里来,把钱放在银行里,是否牢靠。6月底,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大幅飙升至13.44%,也就是说,银行之间相互借钱,利息已远远高过贷款利率。利息已远远高过贷款利率。即便如此,银行还是没法从同行那里借到足够多的钱。各大银行纷纷提高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这是短期内聚拢大量资金而不留后患的为数不多的手段之一。
经过两三轮的上调,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从4.4%上升到了6.5%,最高甚至达到6 .
8%。不过好势头没持续多久。到了7月,随着流动性紧张形势趋缓,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均明显回落。
如果你没有抓住这一个月的短暂辉煌,也没什么值得遗憾的。即便购买5万元的产品,在那疯狂的一个月中的收益也不过数百元。
这就是短期理财产品的现状:大多数时候,它的回报率平淡无奇,即便遇到极为偶然的好时机,也因为周期过短而收益有限。
事实上,按照银监会规定5万元起存,有些产品最低限额甚至达到百万的短期理财产品,是为那些资金量很大、并且在未来一个特定时间内有明确用途的投资者“量身定制”的。
例如3个月后才要签合同买房,而现在就已经筹集到全部购房款,就可以用来购买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既能获得一定回报,又不会影响自己的资金安排。
购买时,还需要注意“时差陷阱”。
由于高收益的超短期和短期产品供不应求,投资者只能第一时间抢购,但从购买日到起息日之间,存在账户中的本金只能按照活期利率产生利息,有些银行甚至不计息。产品期满后,资金的返还也要花上2到7天的时间,这个“清算期”也没有收益。考虑到这些不计入回报期的时间,短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要低于名义收益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