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百科】政府怎样“呼风唤雨”
(2013-03-08 16:46:58)
标签:
人工天气娱乐 |
中国人工影响天气驱散雾霾天
政府怎样“呼风唤雨”
文 | 壹读iRead特约撰稿 李赫恒
从今年1月开始,北京,以及全国许多省份都笼罩在雾霾阴影之下。
其中江苏、河南等省的月平均雾霾日数在10天左右,创下1961年以来的同期纪录。
作为应对,许多地方政府的某个办公室近来特别繁忙——因为这个办公室掌控着天气。
春节前,青岛、天津、武汉、重庆等地开始人工增雨(雪)作业,驱散雾霾。西安甚至宣布会将人工增雨作业常态化。所有这些变化,也是在这个办公室的协调之下。
当然,这个办公室只能驱散雾霾,对类似北京的沙尘暴是没办法的。
中国超50%县城干预过天气
这个专门负责“呼风唤雨”的,叫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简称“人影办”。
1958年,吉林遭遇大旱,丰满水库都快干了,于是中央政府下令人工增雨,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对天气进行人工影响。此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展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数目逐年扩大。
到2007年,中国气象局成立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一张从中央一直覆盖到县城的人工影响天气网就此铺成。
这张网究竟有多大?
《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年回顾与展望》一书披露,截止2007年,中国从事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人员为3.7万,1959个县(包括兵团、农垦单位)开展了增雨作业。
也就是说,中国有超过一半的县干预过天气。
“求雨”、“避雨”,一样道理
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作业内容,一是“求雨”,二是“避雨”。
“求雨”是为了抗旱,“避雨”则一般是为了开好各种大型会议,比如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都曾经使用人工手段干预天气,保证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进行。
而“求雨”和“避雨”的原理,其实都一样。
用高射炮、或者飞机向云层中投送碘化银这样的催化剂,翻云为雨。如果为了保证北京不下雨,就在北京周边进行人工作业,让雨先下到别的地方,云彩飘不到北京,自然就“避雨”了。
《青年参考》报道说,在北京市气象局7楼,北京“人影办”与10楼的天气预报会商室联了网,还设置了京津冀人工影响天气联防指挥系统,控制着远在河北、天津境内,由高射炮、火箭发射架等装置组成的多条战线。
北京奥运期间,这道人工影响天气的大网织得更细。
不仅天气预报的精度,精确到每个场馆。人工影响天气的范围,也以奥运会主体育馆为中心,设计了多道人工作业防线,空中、地面联合作业。
各地政府“抢”云下雨
那么,熟知“求雨”与“避雨”原理的“人影办”,是如何运转起来“呼风唤雨”的呢?
以省级“人影办”为例,它由各省气象局负责技术支持,各地省政府进行行政管理,作业前需申请空域,由空军管理部门控制。
一旦当地干旱急需求雨,“人影办”就会下发作业通知,请各级单位进入待命状态。区(市)县气象局睁大眼睛找云彩,找到后就向“人影办”汇报,再由“人影办”向空军提交空域申请,准备发射增雨炮弹。最终的炮弹发射,将由最基层的众多作业点一同完成。
《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年回顾与展望》一书介绍说,中国共有作业高射炮7016门,而人工增雨面积达到360万平方千米。
在国外气象学家眼中,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丹尼尔·罗斯菲尔德就认为,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中的云催化作业次数,远多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巨大的规模需求,来自农村的农业生产。各地“人影办”的经费来源,并不来自中央,是由地方自己解决。而在具体作业执行上,又具有极大的自主性。所以,当各地普遍大旱,而云彩又稀少的情况下,就容易发生“云彩争夺战”。
比如,2004年7月9日下午,从河南南部向东北方向飘移来一片携带丰富水汽的云彩,久旱无雨的平顶山等5座城市为抢夺云水资源,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竞相实施人工增雨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2013年第4期《壹读iRead》杂志。
关注壹读官方微博获得新鲜事 http://weibo.com/yiduiread
*版权归《壹读iRead》杂志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yidu@iread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