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圣人的慈善,才是长久的慈善
(2012-11-26 18:33:41)
标签:
杂谈 |
文 | 林楚方
本期“我就壹说”,是封私人信件,写信者是中金公司的刘蔓女士,她和她的朋友发起了“真爱梦想”基金会,为穷孩子提供教育服务。半个多月前,我们在深圳有过长谈,那天聊了慈善业的本质,还聊了慈善业怪现象,比如一些著名的慈善家……有趣的是,我们没有分歧,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经常脱口而出,异口同声,一拍即合,绝对是一见如故。刊发这封信,只因我赞赏他们的事业。
最开始,我们只捐钱,到后来把自己都捐出去了,被捐献者是中国教育,为什么要捐给教育……(此处省略几百字)我们基金会叫“真爱梦想”,因为我们在编织梦想:用全新有趣的方法,让孩子们享受学习乐趣,哪怕闭塞的穷乡僻壤。我们既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硬件,也提供软件—乐趣。没有乐趣很难干好一件事,包括“学习”。你不是因为兴趣搞出个壹读吗?
在乡村和城镇学校中,我们以DIY方式捐建一系列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梦想中心”。“梦想中心”是以标准化模式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设集电脑、图书、多媒体设备为一体,且便于互动式课程开展的教室,这里的孩子会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在这里,一套基于素质教育的“梦想课程”,陪伴孩子寻找独特的视角,帮助孩子体验游戏、竞争、寻找自己的热爱;在这里,“梦想领路人培训”带给老师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授课方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在这里,“梦想盒子”整合了博客、论坛、微博——老师们在其中交流感受,也把互联网的新世界带给山村的孩子;在这里,梦想银行记录老师的每次努力,让老师和孩子在游戏式的氛围中享受成长。现在,我们在全国30个省市,建了800间梦想中心,服务着约80万名乡村师生及城市农民工子女……值得骄傲吧~
做这些事的人都来自资本圈(好像圈子名声不好~),其实哪里都有好人坏人,至少我们几个是好人,而且都是“手艺人”,手艺是工商管理能力。不瞒你说,以前我总抱怨中国的基金会有这问题那问题,后来想通了,自己建一个没问题的不就得了——在中国,要论管理基金会的能力,我敢说,没谁超过我们,至少我们可以把它搞到中国最透明。其实我们基金会的发起人,都不是“穷人”,虽非大富大贵,但财务自由没问题。看着年龄一天天变大,总觉得该为世界留点什么……千万别取笑,我真这么想的,而且我周围很多人这么想。
那天聊天最快乐的是那些共识:慈善应该是系统的、科学的、富有激情和创意的,是价值观的传播,快乐的事业;慈善如果不能调动人的活力,便可能调动人的贪欲,当我们看到苦难成为筹码,捐款变成分赃盛宴,我们便知道,一时不慎,善因便会结出恶果;慈善需要全方位引入商业化管理,慈善和商业共通处在于,永远都是有限资源面对无限需求,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专注的目标、完整的业务逻辑和高效的执行力;慈善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健康快乐的参与者,而不应总是伴随着悲情和苦难,而应远离孤立、偏执、救赎和苍白的道德评判。没有圣人的慈善,或许才是长久的慈善。
我就壹说,下期再见。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壹读iRead》2012年第9期。关注壹读微博及时获知新鲜事 http://weibo.com/yiduiread
*版权归《壹读iRead》杂志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yidu@iread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