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接香港3:中方设计“流会”事件

(2012-10-20 18:14:51)
标签:

交接香港

流会

专题新闻

壹读

杂谈

交接香港:隐秘的惊险之

反击英方

中方设计“流会”事件

“为达成共识一让再让,让到了今天,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估计出手后谈判不会破裂,现在在休息室里坐等的时间越长,对英方的压力就越大。”

|陈佐洱

19953月我第一次向英方提出,需要就驻港部队少量先遣人员提前来港进行各种准备一事进行磋商,未得到任何回应。

199610月,第20次防务与治安专家小组会议召开,似乎可以期待“言归正传”了。

中方故意制造的“意外”

1997311日下午,英代处突然向中代处建议,翌日上午先改开居留权问题专家小组会议,在中方接受居留权问题上英方的建议后,英方才会参加第23次防务与治安问题专家小组会议,继续就先遣人员议题展开谈判。这种赤裸裸“挂钩”的伎俩欺人太甚,何况香港回归后特区永久性居民资格的认定完全属于中国的内部事务,英国无权干预。

我断然拒绝了英方的“敲竹杠”,心里琢磨着一条反击之计。312日上午930分,我和中方防务与治安专家小组的同事们按时抵达坚尼地道28号。步出了自动滚梯,果然看见谈判楼前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位记者在收拾照相设备,欲离去。

我主动上前向他们打招呼,故意问为什么今天“行家”来得这么少?他俩颇觉惊讶,说刚才港英新闻处来人宣布今天的防务与治安专家小组会议取消了,所以“行家”们来了又都走了。

我立即声称,今天在这里举行第23次防务与治安问题专家小组会议是中英双方都作了公布的,再也没有新的公布。我说,我们就是来开会的,请把其他传媒“行家”再请回来。随即,我和同事们进楼,到一层的中方代表团休息室坐定。

我鼓动战友们沉住气,“退避三舍”后的反击就要到来。从提出先遣人员进港议题磋商,到为达成共识一让再让,让到了今天,该出手时就出手! 我估计出手后谈判不会破裂,现在在休息室里坐等的时间越长,对英方的压力就越大。

英方自嘲为“茶杯里的风波”

我请同事给英代处打电话,质问他们为什么还不来开会却没有人接听。他们应该已经知道中方代表团坐在了谈判楼的休息室里,没预料到中方这样的处理方式吧?大概正在紧急碰头商讨对策。

楼外空地上的记者越聚越多,议论纷纷。11时,我率中方专家组走出谈判楼,面对蜂拥而上的记者,略微拉起西装袖子,指着手表说了一段准备好的话:“请大家看现在几点了?中方代表团是根据双方同时公布的时间、地点来出席防务与治安专家小组会议的,等了一个半小时,仍不见英方代表团踪影,打电话也联络不上,十分遗憾。中方的专家们来自国防部、外交部、国港办、中代处等多个部门,大部分人是不远千里、搁置其他工作来港参会的。这一年多来,中方专家夜以继日地工作,提出了一个比一个更加灵活的方案,英方也作出了积极表示, 并提出今天上午930分在这里举行会议。我们是满怀合作诚意来开会的。英方‘流会’究竟是为了什么?”

彼此假装若无其事

我的“公关”立即奏效。从中午起至次日,各家媒体都大篇幅报道“流会事件”和我的讲话。记者们也拥到英代处去询问,英方自知理亏,只好以“一场误会”、“茶杯里的风波”敷衍以对。

第二天,第23次专家小组会议复会。双方坐下以后,相视点头微笑,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英方代表包雅伦有一点尴尬,我也假装若无其事,大家对昨天的事情只字不提。

“流会事件”后,谈判在务实的气氛中推进。经过接连两天洽商,双方在中方1月提出的新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就关键性的细节达成了一致。

 

请关注壹读官微 http://weibo.com/yiduiread

 版权归《壹读iRead》杂志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yidu@ireadweekly.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