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风·卫风·有狐》淇水寄思愁,愿君多添衣

(2021-04-13 05:11:48)
标签:

历史

文化

情感

《国风·卫风·有狐》淇水寄思愁,愿君多添衣

品读要点

诗歌用字上的由深到浅

忧思爱人的衣着冷暖

诗歌背后故事的几种不同诠释

关于“井田制”的拓展

原文

注释

译文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狐:狐狸。
绥(suí)绥:慢走貌。

淇:卫国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古人称桥为

之子:这个人,那个人。

裳(cháng):下身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
厉:通
(lài),指水边沙滩。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

带:束衣的带子。实指衣服。
侧:岸边、水边。
服:衣服。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石桥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他的身上没下裳。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浅滩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他没腰带不像样。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河岸旁。我的心里真忧愁,他没上衣我心伤。

 

 

鉴赏:这是一首情诗。全诗一唱三叹,每章只更换两个字,反复强化,深入地表达担忧之情。

先看三段各自第一句 :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有狐绥绥,在彼淇厉。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诗人看到一只狐狸慢悠悠地在淇河的石梁上、浅滩上、河岸边漫步。虽然在三个不同的地方行走,但用词极有层次。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上章石绝水曰梁,为水深之所;次章言厉,为水浅之所;三章言侧,则在岸矣,立言次序如此。

意思是:诗歌第一段讲狐狸在水中的桥梁上行走,是在淇水中间水深的地方;第二段讲在河边的浅滩上行走,是在水与陆地交接的水浅之处;最后一段讲在水侧,则已经是从水中到了岸上。

诗歌三段的第一句讲到了狐狸行走的位置,依次在水中的桥梁上,河边的浅滩上,最后到岸上,文字上是由深到浅的次序。这样的次序安排用意何在? 这种文学上有次序的画面变化是和诗歌每段的后一句相呼应的。

再看三段各自的后一句: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心之忧矣,之子无带。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随着这只狐狸过淇水从石梁到浅滩到岸边,诗人的视线也从下到上慢慢移动,对心上人的担忧也从下半身的衣裳,到腰间的衣带,最后到上身的衣服。这里当然不是说心上人身上没衣服,主要是诗人担忧心上人的衣着冷暖。

纳兰性德《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意思是说:想问候一声要不要多添件衣裳,却毫无办法;月挂西天,梧桐的树阴已经拉得很长。

诗歌三段的后一句,点出了诗歌的基本情感基调——心优,当然这和一开始写到的狐狸是分不开的。诗人看到在桥梁和岸边行走的狐狸,想到了爱人过河时是否会被沾湿,进一步想到了衣服,诗人在担心爱人是否吃得饱穿得暖。

那么这首诗的背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对于诗歌的背景故事,众说纷纭。现在比较多的一种理解认为是描写女子担忧在外服役的丈夫没有衣服可穿,内心忧愁而写下的诗歌。

一、忧心征夫无衣可穿说

方玉润《诗经原始》妇人忧夫久役无衣也。意思是:《有狐》这首诗歌是描写了一位女子担忧她在外服役的丈夫、爱人没有衣服可穿,内心忧愁而写下的诗歌。狐狸过河,水溅湿了它的腿脚上的毛,不管怎样,狐狸有一身皮毛可御寒,自己的心上人身上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人还不如山中的狐狸过得轻松自在。

诗以主人公看见有狐开篇,淇水河边,水落石出,狐狸行走在石梁上。见此情景,女主人公心里对丈夫的担忧油然而生,他想到那久役于外的丈夫还没有御寒的下裳。狐狸走在水浅的地方,湿了腿脚,由此想到自己男人还没有束紧衣裤的带子呢。狐狸走在河的岸边,完全没有弄湿身上,她就想到丈夫还没有成身的衣服呢。随着视线所及,看到狐狸从水落石出的地方,一步步走到岸上来,她就想到丈夫该穿什么衣物,真可谓知冷知热。从这个角度上说,此诗是贤妇人惦念远方丈夫冷暖的佳作。

二、寡妇欲嫁鳏夫说

另一种诗歌背景故事的解读比较特别,认为这是一首民间单身女子心中爱慕一位男子的诗歌。

朱熹《诗集传》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托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

意思是说:《有狐》这首诗歌讲一位寡妇,心中爱慕一位鳏夫(鳏夫就是妻子去世的单身男子),而写了这首诗歌,托言淇水边上一只形单影只的狐狸慢悠悠地走过,象征眼前这位单身的男子,心中希望嫁给对方。

郑玄《毛诗郑笺》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家室。意思是:《有狐》这首诗歌的作者,这位寡妇心想如果爱慕的鳏夫能做自己的丈夫,她就可以给他做衣服,所以诗歌描写了担忧对方无衣可穿的诗句。

首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所以这多情的寡妇,对其所怜惜的鳏夫,表白自我的爱心说:我心里所忧愁的,是那人还无以为裳,若是他娶了我,他就可以不愁没有衣裳了。 

次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厉,此妇担心的,是心上所爱慕的那人还没有衣带。她想:若是我嫁给他,我可以替他结成衣带,他就不愁涉过深水时没有衣带了。

三章言此狐在彼淇侧,既然已在淇侧,可见已经渡过淇水,可以穿好衣服了。可是她担心那个人,还无以为服,她心想:若是我和他结为婚姻,那么,那人就不愁没有衣服了。

  这三章诗充分而细致地表露了这位年青寡妇的真挚爱心,即事抒怀,不作内心的掩蔽,大胆吐露真情,自是难得的佳作。

三、贫苦百姓的忧愤之作

这种解读认为,狐狸是隐喻当时的统治者,身有厚实的衣服在淇水边漫步,而诗人的丈夫因为要服劳役,连像样的衣服都穿不上,所以使得诗人无比担忧。这种理解也是符合当时周代社会现实的,当时农业实行的井田制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这首诗歌也许正是来自当时最底层困苦百姓的呐喊和呼声。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一种贵族私有土地剥削普通庶民的制度,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领主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字,因此称做井田。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庶民每年要先在领主的公田上劳作,然后才准许去耕种自己作为维持最低生活的那一小块私田。底层百姓的除了无偿劳动,还要交税,税收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己私田的粮食要作为租税上交,另外要上交布匹,布若织得不合格,还将受到惩罚。井田制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生产力提升,井田制逐渐瓦解。

高亨《诗经精注》中说:《有狐》是讲贫苦的妇人看到剥削者穿着华贵的衣裳,在水边逍遥散步,而自己的丈夫光着身子在田野劳动,满怀忧愤,因作此诗。

宋朝张俞《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可怜的蚕妇终于明白: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像她这样的人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美丽的丝绸衣服的。鲜明的对比,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贫民的忧愤可想而知。这样一来,诗中的狐狸就不是简单的动物了,诗人用它隐喻统治者悠然闲适在水边散步的样子,而自己的丈夫一个贫苦的农夫却衣不蔽体地为这些富人在艰苦劳作,这是多么令人忧伤愤怒啊!

《韩诗外传》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乃可御以礼矣。是说:真正好的治国之道,应该是让百姓能够吃得饱,不缺乏食物;穿得暖,不惧怕严寒。这样才能去构建一个和谐幸福、充满礼仪仁义的社会啊。

所以我们要感恩今日之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