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豳风·东山》久别归乡,悲从中来;物是人非,近乡情更怯
(2020-11-23 06:15:11)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 |
《国风·豳风·东山》久别归乡,悲从中来;物是人非,近乡情更怯
品读要点:
《国风·豳风·东山》是《诗经》中一首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这是一篇表现战争题材的,真挚细腻的抒情作品。它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矛盾复杂的内心感受,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是丰富的联想,而每章首四句叠咏,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更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先来读每章首四句的叠咏:
原文:
我徂东山,我远征前往山东,
慆慆不归。路途遥遥旧不归。
我来自东,如今我自东山回,
零雨其濛。满天小雨雾蒙蒙。
“我徂东山”徂cú:前往。东山:在今山东境内,也称为蒙山。
首句交代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从豳地远赴东山服役,去参加一场远征。豳地在今天的陕西,从西北内陆,背井离乡,长途跋涉,遥遥千里,到东部沿海。
“慆慆不归” 慆慆to:时间长久,在诗中还含有难以回归的意思。诗人用以隐喻自己的处境,远离家乡不仅路途遥远,更是充满了一种性命之忧。战争是残酷的,极有可能一去不复返。
“我来自东”这里就写了诗人当下的情况:然而诗人万万没想到战争居然结束了,自己可以踏上归途,从东方的战场,重返家园了。
“零雨其濛” 零雨即细雨,然而作者没写自己兴奋的情绪,却采用了一笔虚写,描写了当时的天气。在这细雨绵绵中踏上了归途,诗人的心情也随着濛濛雨雾,倍感忧伤凄迷起来。
作为一场远征的幸存者,能解甲归田,明明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要忧伤纠结呢?这应该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所在。下面来分段品读。
第一段后八句写诗人归途中的景象。
原文:
我东曰归,我说要从东山归,
我心西悲。忧伤的心早西飞。
制彼裳衣,家常衣服做一套,
勿士行枚。不再行军事衔枚。
蜎蜎者蠋,蠕蠕野蚕树上爬,
烝在桑野。田野桑林是它家。
敦彼独宿,我今将身缩一团,
亦在车下。露宿野外战车下。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这一句直抒胸臆,直接道出了自己的悲伤之情:我虽然如今东征凯旋归去,但是我望着西方家园的方向,心中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倒是悲从中来。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裳衣”,围裙和上衣,指家居穿的衣服;士:通事;“行”通横,“枚”形似筷子,古代行军时,士兵口中横衔着枚以防喧哗。这句说从此再不用穿着戎装,口中衔枚出征了,备了一套居家衣裳轻松上路。
“蜎蜎者斶,蒸在桑野。” 蜎蜎yun:幼虫蜷曲蠕动的样子;蠋zhú:不吃桑叶的野蚕;烝zhng众多,在野外的桑树上,有野蚕在蠕动。诗人用自然界的事物比喻起兴,把归途中众多士兵比作在桑树上蠕动的野蚕,如此渺小,又如此孤独,虚实交错。这两句写士兵归途中,如桑林中的野蚕在野外露宿。诗人在长期的远征中不正是这种状态吗?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敦duì:有孤独之意。诗人远征多年,战时不都像野蚕那样孤零零地睡在战车之下的吗?由此可见军旅生活之苦楚。
这一段写归途中景象,诗人联想到自己远征中艰苦岁月。那么诗人当下忧伤的情绪,是源于这场艰苦的战争吗?或源于艰苦的军旅生活吗?不!战争虽苦,但是这番经历已经过去了,诗人也已经踏上归途了,那么忧从何来呢?
第二段后八句:写诗人想象事隔三载自己家乡的景象。
原文:
果臝之实,葫芦藤上结了瓜,
亦施于宇。藤蔓爬到屋檐下。
伊威在室,屋内潮湿生地虱,
蟏蛸在户。蜘蛛结网当门挂。
町畽鹿场,鹿迹斑斑场上留,
熠耀宵行。磷火闪闪夜间流。
不可畏也,家园荒凉不可怕,
伊可怀也。越是如此越想家。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果臝lu:葫芦科植物。施yì:蔓延。宇:屋檐下。
写自己离家这么久了,家中一定无人打理,庭院里生长的藤蔓植物应该已经蔓延到了屋檐下了吧,接着诗人的思绪就顺着蔓延的藤蔓延伸到了自家的屋里。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伊威:一种生活在家中的寄生虫虱子;蟏蛸xio sho:蜘蛛。诗人想象自己家中因为没人打理,一定生满了虱子,蜘蛛在房门上结了网。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町:田间小路;疃(tun):兽迹;熠耀:光明的样子;宵行:夜间出行的萤火虫。这是诗人想象一片没人管理的田地,成了一片旷野,田间一定长满了野草,到处是野兽出没的足迹;到了晚上,到处是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在熠熠闪光。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伊:却是。这是说,即使家园荒芜了,也并不可怕,它依然是我日夜怀念的家乡。
这一段诗人虽然想象着家乡田园荒芜,但依然充满着希望,他只是怀念,想着只要自己回家,一定能重建家园,一切都能美好如初。
第三段后八句:写诗人的思绪蔓延到自己的家中妻子。
原文:
鹳鸣于垤,白鹳丘上轻叫唤,
妇叹于室。我妻屋里把气叹。
洒扫穹窒,洒扫房舍塞鼠洞,
我征聿至。盼我早早回家转。
有敦瓜苦,团团葫芦剖两半,
烝在栗薪。撂上柴堆没人管。
自我不见,旧物置闲我不见,
于今三年。算来到今已三年。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垤dié:小土丘。这句以水边的鹳鸟在小土堆上鸣叫起兴。鹳鸟是一种一夫一妻制的候鸟,它的特点就是专一,一生不变。所以诗人以它作为起兴,后面那句就从鹳鸟的想象直接联系到自己心爱的妻子正在叹息,期盼着自己的回归。可见他内心多么希望自己的妻子如同鹳鸟一般,对爱情忠贞不渝,能在家等着自己的回归。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穹窒,全部堵塞;聿yù:有将要的意思。这句写诗人想象着妻子每天在家的生活,指妻子把家中缝隙角落清理干净,修补完好,盼着将要回家的丈夫。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瓜苦:苦瓜;栗薪:栗树枝条困束的柴禾。这句是象征,孤零零的苦瓜象征着妻子,诗人把自己比作栗枝柴堆,象征着孤独哀伤的妻子牵挂着我回家,哀苦不已。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远征三年,妻子已有三年没看见我了。
这一段诗人用了象征的文学手段,鹳鸟、苦瓜、栗薪表达的是他内心真切的希望,希望妻子对自己的那份感情能坚定专一,哪怕艰苦难熬,也一定要等着自己的回归。读到这里,我们应该隐约领会到诗人那份忧伤源自于何处了,他心中确实有着一份难以确定的不安,虽然他希望妻子对自己的感情能坚定不移,但现实究竟如何,他实在也无法预料和确定。
第四段后八句:诗人道出了他心中纠结不安的真实所在。
原文:
仓庚于飞,当年黄莺正飞翔,
熠耀其羽。黄莺毛羽有辉光。
之子于归,那人过门做新娘,
皇驳其马。迎亲骏马白透黄。
亲结其缡,娘为女儿结佩巾,
九十其仪。婚仪繁缛多过场。
其新孔嘉,新婚甭提有多美,
其旧如之何? 重逢又该怎么样!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这是一幅美好的春日画面:仓庚鸟在林间自由飞舞,翅膀上润泽的羽毛闪闪发光。《东山》这首诗歌之前所讲的事物环境都不是春天的,而诗人在这里突然描写到了春日景象,恰是为何?原来他是在回忆和妻子新婚之初的时光。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子”,女子,即指妻子;于归:女子出嫁;皇驳:马毛淡黄的叫皇,淡红的叫驳。这句是说妻子出嫁时送亲的仪仗很气派,拉车的马有黄白相间的和红白相间的,可见诗人的身份不是平头百姓,而是具有一定贵族身份的;妻子也应该是有贵族地位的。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亲:此指女方的母亲;结缡:将佩巾结在带子上,古代婚仪;“缡”字,指的是古代贵族妇女所戴在腰前的敝膝,这里讲的就是这位女子在出嫁时,她的母亲亲手为她系上这块敝膝;九十:言其多。说明古代婚姻礼仪内容丰富。母亲同时要对出嫁的女儿有诸多叮咛:你从一个女孩,出嫁要成为人妇,以后还要成为人母,还要面对诸多生活的磨难坎坷和担当的责任,这些都要牢记在心。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新人,指新婚时的妻子;孔:非常;嘉:美好。这句想当年新婚的妻子是多么美好,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又会怎样呢? 这里诗人道出了他心中纠结的关键所在:新婚虽然甜蜜美好,但这段情感时隔三年究竟会是什么样呢?这就是诗人所以纠结的真正原因。这份纠结是由于心中的不确定带来的不安。这样的不安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担忧自己深爱的妻子是不是还在那里等着自己,是不是已经人去楼空了?另一方面即便是妻子还在家中苦苦等待,她还是三年前的她吗?我也还是三年前的我吗?我们之间的情感还依旧吗?人生最怕的是“物是人非”。军旅生活的苦楚,家园田地的荒芜,这都不足以令人真正伤怀,只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既能过熬过战争,也能重建家园,但是已经消磨的故人情,故人心不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能够改变和挽回的。如果回到家乡,故人已经不在了,那又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呢?
诗人作为一个远征归来的士兵离家三年,如今踏上回归的路途,心中忧伤不已,因为他心中害怕将要面对的家园和故人已经物是人非了。这样的情感不得不说是非常真实动人的,也是做符合人性的。
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的《诗经》,其地位不仅仅在于它的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在于它的题材广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间的历史、经济、文化、爱情、战争等内容;而且艺术手法高超,写景、叙事、抒情都相当形象细腻,耐人寻味。且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诗通过描写士兵解甲归来的所见所思,表现士兵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本诗主要艺术特色有二:
1.联想丰富。有对家园残破的想象;有对田园置闲无人管理的推想;有对妻子在家叹气扫舍塞洞的设想;有对当年新婚热闹场面的回想。
2.以景衬情。作者将男主人公置于一种濛濛细雨、天气阴沉的环境中,男主人公不断地从东及西赶路。环境与征人的遭遇一致,表现了一种凄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