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风·伐檀》无功受禄,君子所耻
(2020-11-14 17:53:06)
标签:
历史文化 |
《魏风·伐檀》无功受禄,君子所耻
品读概要:
无功受禄,君子所耻
贤者劳而无所用
唯美而忧伤的文学过渡
不劳而获寄生虫
我们不一样
常见解读的不足之处
原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赏析:
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一唱三叹。
先看每段第一句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注释: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寘:同“置”。干:水边。
辐:车轮上的辐条
漘(chún):水边。
伐木匠人在林中用尽全力砍伐着坚硬的檀木,目的是为了制作马车的车轮。可是辛辛苦苦砍下的檀木,制作成了车轮,为什么不安装起来使用,却被闲置在黄河岸边呢? 宋代文学家苏辙说“伐檀宜为车,今河非用车之处。”这句话的意思:砍伐檀木的目的是为了制作车轮,马车在陆地上行驶,而如今诗中描写在黄河之边,这并非行车之地啊。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伐木置河间,以喻有才无用。” 诗人开篇所讲伐木做车轮但却劳而无所用的故事,其实是有所隐喻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自己就像这样一位徒劳的伐木匠人那样,虽然有一身的才能,费力用心,却最终无所用处,白费功夫。这里我们弄清了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一位有心为国效力的君子,也可能是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只是他的努力付出得不到认可,甚至被冷落抛弃,因此才写下了这首诗。
读各段第二句:
河水清且涟猗。
河水清且直猗。
河水清且沦猗。
注释:
涟:即澜。猗:义同“兮”,语气助词。
直:水流的平直波。
沦:旋转的小波纹。
诗人接着笔锋一转,勾勒出了一幅无比唯美的文学画面:黄河的水清澈见底,微风吹过,水面上时而漾起细微的波纹,时而形成阵阵涟漪,时而化为美妙的漩涡。作者用写景来过渡,其实这不是闲笔。首先这里又一次提到河水,再次隐喻自己的怀才不遇,这样使这么唯美的画面又添了一丝淡淡的忧伤;其次诗人讲到清澈的河水,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诗义盖以河水之清喻君子之廉洁。”原来诗人想透过这样一幅清澈纯净的河水画面来隐喻自己是一名清廉纯洁的高尚君子。既然诗人是这么一位谦谦君子,为何得不到重用呢?魏国国君究竟在仰仗重用怎样一些人呢?
各段三四两句: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注释:
稼(jià):播种。穑(sè):收获。
胡:为什么。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禾:谷物。
廛: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
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xuán):通“悬”,悬挂。
貆(huán):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亿:通“束”。
鹑:鹌鹑
瞻:向前或向上看。特:三岁大兽。
囷(qn):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诗人通过以上一个平静纯净唯美的水面把诗歌的节奏放慢,接着连用两个反问,给了两个强音符号,将这首诗的力量推到了制高点,这两句诗下笔喷薄有力。
郑玄《毛诗郑笺》“是谓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也。”这是说诗人借用激烈的反诘严厉斥责那些在位的王公贵族,无功受禄,贪得无厌。申公《鲁诗》讲“能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于田。今贤者隐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禄,悬珍奇,积百谷,并包有土,泽不加百姓。”这些话是说:当时魏国的统治者无能又无耻,他们自己什么都不做,却还要层层加码地压榨百姓,瞧瞧他们的庭院,到处悬挂着各种猎物,粮仓里存放着富足的粮食,还占有着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却丝毫没有统治之道和治理之功,百姓没有从他们这里得不到任何的润泽和好处。
各段最后一句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释: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飧(sn):熟食,此泛指吃饭。
这首诗在文学上的特点:首先此篇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其次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 再次既有空灵幽静低回婉转的文学过度,也有非常激烈高亢的反诘和责问,这种文学上的情绪此起彼伏;最后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诗歌对比非常强烈,发人深省,而且在文学上也是别具匠心,功力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