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园有桃》让我们学会通达、隐忍和开释
(2020-08-08 21:08:14)
标签:
历史文化 |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
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
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注释:
之:犹“是”。肴,吃。“其实之肴”,即“肴其实”。
之:犹“其”。
歌、谣: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此处皆作动词用。
士:古代对知识分子或一般官吏的称呼。
彼人:那人。是:对,正确。
子:你,即作者。何其:为什么。其,作语助词。
盖(hé):通“盍”,何不。亦:作语助词。
棘:指酸枣。
聊:姑且。行国:离开城邑,周游国中。“国”与“野”相对,指城邑。
罔极:无极,无常,妄想,没有准则。
译文:
园子里的树上结满了鲜桃,那些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但我内心里充满忧伤情怀,低唱着伤心曲浅呤着歌谣。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啊,肯定说我书呆子清高孤傲。这些通达之人说的很对啊,但请你告诉我怎么办为好?我内心里无尽的忧伤情怀,普天下之人你们谁能知道!你们谁能真正理解我心啊,我还是不要空自伤怀的好!
园子里的小枣树枝繁叶茂,那些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但我内心里充满忧伤情怀,姑且到广袤田里转悠一遭。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啊,肯定说我书呆子是大傻冒。这些通达之人说的很对啊,但请你告诉我怎么办才好?我内心里无尽的忧伤情怀,普天下之人你们谁能知道!你们谁能真正理解我心啊,我还是不要空自伤怀的好!
鉴赏:
《园有桃》全诗给人以“欲说还休”的感觉,风格沉郁顿挫。诗以四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和六言,句法参差。押韵位置两章诗相同,前半六句韵脚在一、二、四、六句末;后半六句换韵,韵脚在七、八、十、十一、十二句末,并且十、十一两句重复,哀思绵延,确有“长歌当哭”的味道。
在园中种植着桃树和酸枣树,因为它们都会结果,果实可以用来食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诗盖以园之有桃棘必待人树之,以喻国有民必待君能用之。”这句话是说人们种植桃树和酸枣树,是因为它们有价值,能够结出鲜美的果实,那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要任用有价值有贤德的人,才能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带来硕果累累。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诗人望着满园的累累硕果却忧伤起来:连这样平凡的植物的价值都会被人们认可,而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想为自己的祖国做点贡献,却不为人所理解,也不为统治者所重用。看来自己还真不如园中这些果树呢。想到这些他又怎能不心生悲凉之情呢?心中忧郁如何排解呢?诗人一开始是想通过歌谣抒发心中的想法,希望被人理解,而偏偏结局令人失望,诗人的真情歌唱没有知音,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他只能选择出游,姑且宣泄心中的悲伤失落之情。然而用这种吟唱出游的方式宣泄怀才不遇又有什么用呢?即使旅行中看到再美好的景致又怎能让自己开怀呢?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就因为诗人是贵族出身,就不能忧国忧民了吗?对于当前昏暗的世道诗人就不能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意见了吗?这样扭曲的误解又怎能让诗人接受?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那些人认为:魏国统治者说的话绝对正确,你却在这里表达自己的种种哀怨不满,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这样的责问当然令诗人愈加痛心,说出这样苛责自己的话,应该是在国君身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小人。魏国确实不久就被晋国所灭,这个结果与统治者身边这些见风使舵,谄媚奉承的宵小之徒是有关系的。面对这样的责问,诗人只能是无奈和感慨:他心中对国家的忧虑又有谁能知道呢?
所幸的是诗人在最后作出了自己的理智选择:他不沉溺于失望或者深陷于失落,而是选择了更豁然的自我开释:其谁知之,盖亦勿思。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没有人采纳我的建议,那我也不必整天这样徒然忧伤了,就不再去想这些问题了吧!
诗人面对世道的昏暗,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无处宣泄,无人能懂,心中忧虑不已,颇有一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了楚国的屈原,屈原与诗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首先诗人和屈原都是当时的贵族 。其次他们虽然同为贵族,却又不是那种贪图享乐,不安于现状,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昏庸统治有着自己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希望能够改变社会风气,振兴邦国。最后他们的遭遇也是很相似的:都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甚至被误解被诋毁,忧心忡忡,无奈而伤悲。但是面对相同的遭遇,《园有桃》的诗人和屈原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姿态:屈原的选择是刚毅和决绝的,决不妥协,最后选择了投汨罗江,以死抗争;而这位诗人选择的却是自我开释,这并非懦弱的表现,其实也是一种人生处世的智慧态度。
屈原是伟大的,但他的选择或许是有些极端了,毕竟生命是宝贵的,既然世道昏暗,无法实现当下自己的理想和价值,那也可以选择隐忍,暂且保全自己,等待时机,也不失为君子之道,毕竟活着还是有希望的,哪怕希望再渺茫,总也是希望,如果死了,就什么也做不了了。
《论语》里孔子夸奖他的好朋友:“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当卫国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就出来做官造福百姓,而当国家政治昏暗,统治者无道之时,他就能够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也不过于的悲伤失落,非常的通达应变。孔子赞他是位君子,因为他没有一条道走到黑,也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有变通的智慧和隐忍的耐力,这才是能成就大事的基础。回过头来再看《园有桃》这首诗,我们除了为诗人的遭遇鸣不平,同情理解他怀才不遇的悲凉之外,也能对诗人的通达,隐忍和开释的心态有所思考,并加以学习,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