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飘逸一抹清香
飘逸一抹清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90
  • 关注人气: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郑风·将仲子》见春秋时期男女之大防

(2020-06-24 10:29:48)
标签:

情感

文化

历史

读《郑风·将仲子》见春秋时期男女之大防

原文: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将(qing):愿,请。

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
逾:翻越。

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
杞(q):木名,即杞柳。又名。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树:种植。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
爱:吝惜。
怀:思念。
檀:木名,常绿乔木。一名紫檀

题解:“将仲子”表现的是一位青年女子在春秋时期社会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的心理。 

译文
仲子哥啊你听我说,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仲子哥啊你听我讲,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啊,我是害怕我的兄长。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仲子哥啊你听我言,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啊,我是害怕邻人毁谗。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毁谗也让我害怕。

鉴赏:

民国时期的女明星阮玲玉不堪流言所扰,服药自尽,去世时年芳25岁。临终她留下了一句遗言“人言可畏”。中国人历来对流言蜚语非常警惕,造出了“众口铄金”( 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积毁销骨” (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等成语,来形容流言蜚语的杀伤力。而“人言可畏”这四个字的历史更为悠久,可以追溯到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里有一首“将仲子”是写一位热恋中的少女赠给心上人的诗,“将”就是“请”,“仲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小二哥”,诗篇一开头,女孩就对小二哥发出了警告:“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小二哥啊,不要翻越我家门户,不要压折了我家的杞柳树。

姑娘发慌,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之大防已经很严格了,孟老夫子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这话是说,不经过父母同意,哪怕是从小缝里相互望一眼,都要被贱骂唾弃。可见社会舆论何等严厉。

再比方说,一男一女出行,按照今天的国际惯例,当然是男左女右,这样方便照顾女士。可是《礼记》里却说,“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这样男子就离女子距离远远的,不能偷偷地牵女子小手。摸女子裙子,这也出于“男女授受不亲”的考虑。

面对舆论的压迫,姑娘劝说小二哥,不要做出翻墙越轨的无礼之举,但这并不是冷酷无情的的拒绝,她怕心上人误会,赶紧解释道:“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我不是心疼树是怕爹妈责怪。光解释还不够,她又温言软语地安慰:“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亲爱的,我也心心念念想着你啊,不过,爹妈的斥责也叫我害怕。一会儿严正警告,一会儿温柔解释,一会儿深情告白,短短几句话,却百转千折,把少女的怕和爱之间纠结复杂的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有三章,这二、三章,看似对首章的重复,情义上却层层递进。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       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从“无逾我里” 到“无逾我墙”再到“无逾我园”可以推测小二哥正不顾一切地翻墙越园,越来越接近姑娘的闺房,而这姑娘的害怕也正逐渐扩展,“父母”、“诸兄”和“人之言”都不能不让人心惊胆战。

这首诗字面上只见女主人公的求告和恐惧的独白,然而字里行间历历可见的却是那个翻墙的小二哥的形象。他让我们在“人言可畏”的礼法大网中,看到了另一种蓬勃的力量。套用罗密欧对朱丽叶的表白:“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院墙,因为砖石的墙垣不能把爱情阻挡。到了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那小二哥摇身一变成了张生,他可不理会孟老夫子的说教,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跳墙去见崔莺莺,结果他成功了。哈哈哈,扯远了。

中国古代诗论,特别推重诗的情中景”“景中情,《将仲子》所创造的,正是这种情中见景的高妙诗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