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剧《沂蒙山》的魅力

(2019-11-29 08:48:54)
标签:

教育

情感

娱乐

                           歌剧《沂蒙山》的魅力

1125日晚,栾凯老师在他的朋友圈转发了我们那份《沂蒙山组歌》的说明书:真的非常感动!“沂蒙情缘”是一批来自上海的业余歌者,他们没有经费,没有报酬,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但他们有一颗自发的热衷推广中国原创民族歌剧的心,他们为传唱歌剧《沂蒙山》结缘,为弘扬“沂蒙精神”而歌。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需要流行、流传、留存。感谢“沂蒙情缘”用歌声让沂蒙精神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紧接着栾凯老师把《沂蒙山》编剧之一王晓岭老师的帖子截图给我看。原来王晓岭老师也在他的朋友圈转发了我们的说明书:名为“沂蒙情缘”的上海音乐(歌剧)爱好者把原创歌剧《沂蒙山》改变成组歌形式演出,这让我想到歌剧界正研讨的“三性”即民族性、当代性、国际性相结合的话题。其实还有一性,那就是大众性。

是夜,我把歌剧《沂蒙山》两位主创的帖子截图给“沂蒙情缘”的歌友们。这一转发对我们次日的演出无疑是添了一把火的。

11269时许,沂蒙情缘16人陆续来到了南码头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事不宜迟,我们立马进入了“这份恩情报不完”合唱部分的练唱,这里掌握得最好的是王雨健,我们练唱了几遍,就开始走台。

这次走台非常关键,因为“小蜜蜂”话筒只有四个,这里有个话筒佩戴和脱卸交替的问题。胡萤当天替代了悠悠舞台监督一职。她也是初次做这件事,我想她这回是真正体会了一把“摸着石头过河”的滋味了。

你看她在后台,时时关注着悠悠张贴在墙上话筒交替的提示,每位演员上台前,她用柔和的目光,体贴的双手帮忙佩戴好小蜜蜂,同时又密切关注着演员下台后小蜜蜂的及时脱卸转换。这种体贴细腻的幕后工作令演员们十分感动,因为她实际上还起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作用。尤其是我,我可以面对上百听课者挥洒自如地讲课,那是我的职业;但上台演出屈指可数,难免紧张,胡萤的抚慰,让我消除了紧张的情绪。衷心谢谢你胡萤!

第二曲“再看一眼亲人”前奏响起开始,观众席上有人声躁动,胡萤面对突发事件,急忙走下台去劝架安抚,确保了演出的顺利进行。有朋友说,胡萤确实是幕后英雄之一!这舞台监督做得杠杠的!

令人高兴的是这次演出还解决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那就是一个月前我们在中心有过一次排练,不知怎么回事,总感觉我们唱得永远比听到的伴奏迟缓几秒,有人说那是没有打开反响音响的原因。这回我们原本棒棒的摄影师陈繁荣,主动挑起了这一声控的担子。音响和灯光是演出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陈老师和中心的音响灯光师小吴居然配合得这么协调,把控得这么到位。不仅如此,陈老师还专心致志地在场记中作了合理的补充说明。这回人声与伴奏再没脱节,解除了我们前次排练中人声和伴奏各行其是的恐惧。

这次首秀的成功悠悠是功不可没的。她细致入微的场记,推翻重来多少次繁复的文字工作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另外前段时间她还刚动过手术,元气尚待恢复,一出院是不能用力歌唱的,她昨天其实还在恢复中,想想她的付出,我怎能不说声谢谢?

说完幕后说台前。屠伟业老师在组歌里担任赵团长一角,这次从南疆采风回来急火攻心,连日高烧不退,吊针服药双管齐下,感冒还是反反复复。他说自己“天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前天想开开嗓,感觉还是不行。我也已作了充分准备,因为没有找到合适人选,想略去至关重要的一段,不想他还是来,这种精神让我由衷感觉歉疚。唉,加入了“沂蒙情缘”,歌友们难道连生病都生不起吗!这个团队没有任何纲领,没有任何约束,我的歌友们何以这么在意啊!

我们这位可敬的“赵团长”,带着尚在修复中的歌喉唱响了那段“这份恩情报不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台下的观众静静地听着,一曲临了,全场掌声雷动。更让人感动的是:董莉几句适时的补台,赵团长居然再次赢得了观众一片掌声。因为观众早已听出赵团长应该是有功底而抱病参演的。掌声中注入了可贵的理解和被理解的感动:使舞台上下,演员和观众每个人的心里都漾起了热乎乎小火苗的。所以“赵团长”你那里是拖了剧组的后腿啊?何来抱歉一说?你是我们剧组一面熠熠生辉的红旗!

我们的“九龙叔”陆文斌老师是个一诺千金的男子汉,上次在农家乐,为了让我们找到他歌唱的状态,多次展示,累得他回家息声了几天。我托付他代歌友去探望病中的赵团长,他与陈汇宝老师探望后,又向大家禀告实情,当天还驱车把屠老师接到剧场,确保了这台组歌的完整性。

那天我们的九龙叔,一开口,那音质顿时征服全场,在幕侧可见观众的脸上略过一阵惊喜,陆老师把九龙叔临刑前那番神定气闲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他第一次把“再看一眼亲人”唱了两遍的,两段间的衔接天衣无缝。九龙叔确实是我们团队的一张名片!

林生一角由王雨健担任,他对曲谱的把握认真到候分刻数,学歌快,音准好,在这点上我们真得向他学习。昨天由于匆忙,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小疏漏:我和朱佩佩都忘记摘眼镜,王雨健唱完第一曲,我们谁也没发现,他见了我,像个小学生似的说:“朱老师,我犯了个错误,背包没背……”我一看桌面上正留着他辛辛苦苦从家背来,又未曾打开的背包。

    真让人忍俊不禁,你瞧瞧,我们这些伙伴有多可爱!

慧子的咳嗽从两周前开始一直断断续续,昨晚我们语音时,她还在咳嗽。为什么我拉着她和我同台呢?因为她的入戏会很快传递给我。不过我们看到的实景歌剧,确实有夏荷把孩子托付给海棠这一情节的。我是借此情节来转移我的紧张情绪。

慧子在组歌中担任海棠一角,连续两段大歌。演唱前,她一直安静地坐在后台一张小圆桌傍悄悄背着她的台词,“就在那山水间”的表演非常出彩,时而满心欢喜,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彻悟欣慰,回看视频,可圈可点。“苍天把眼睁一睁”最难的是句那扯心扯肺的喊叫“小山子啊……”喊得我真有种纠肠穿心的感觉。散场后的观众走在路上,还在淌眼泪啊!唱到“孩子啊,请原谅娘亲……”又是那么柔肠百转。这种跌宕起伏的情感慧子拿捏得真好。她是学过表演的,舞台上目光传神,肢体语言洗练,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小雨的耳石症前天还在医院复位.昨天依旧神采奕奕地登台亮相,她的这曲“等你一辈子”的念白,赚取了台下多少观众的眼泪,谢幕后还有观众在为她竖大拇指。大家注意到背景上的文字从“沂蒙情缘”变成“沂蒙山组歌”了吗?这是小雨临时去补做的泡沫文字。我托她做这件事时,还真不知她又犯耳石症了。为了让我和阿兰抱着的小沂蒙更有感觉,她为我们带来了个目光盈盈的“娃娃”。

难怪阿兰一直抱着“小沂蒙”不撒手,用阿兰的话来讲:唱完这曲“奶水,血水,泪水”我们母女就此诀別了阿兰是这么说的,在舞台上,围着她的“海棠们”都是吸着鼻子走下台的:“阿兰,你又把我们惹哭了。”可是阿兰却要含泪唱完这一曲。难为你了,阿兰!

有着童子功的胡良娣是第一次和我们同台,她唱的是“无情的风雨”,她上手很快,她的演唱告诉观众:这又是位久经沙场老演员!良娣啊,什么时候你能把你那童子功传授给我们啊?

朱佩佩演出刚结束,就赶往浦南医院看护她的母亲——我的三嫂。她在戏中一饰两角,饰海棠时,为了贴近角色需要,把头发抹得精光,见我穿西裤,愣是让我换上她的灯笼裤,孃孃也只好服从啊。饰夏荷时,举止大气,目光坚定,真有那么点飒爽英姿的的精气神呢!

悠悠除了做场记,还唱了主题曲“等着我,亲爱的人”看了我的点评说:“演出后,朱老师马不停蹄,做了团队一路走来的总结。她表扬了大家,唯独没有她自己!”此刻我正在赶写这篇文章,手机微信里悠悠的这几句话让我顿觉鼻子酸溜溜的。没想到歌剧《沂蒙山》真已潜移默化,渗透进剧组的灵魂,培植起我们精神世界里那番热气腾腾的沂蒙情怀了。

德岭老师为了完成他的诵读,旅游提前返回。他原是我们独唱班的男高音,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男主持啊!他把女儿婚礼场上留下的卡片拿来,上面密密麻麻地抄录了朗读的文字,还特意定制了演出服。开演前,他找个角落安安静静坐着轻声朗读分给他的部分内容,开演时,他带着共鸣的男高音,萦绕在剧场的每个角落,一字字一句句清清楚楚地传送进每个观众的耳中,激荡在观众的心中……

为了这台“沂蒙山组歌”,我可敬可爱的同志们,有很多都放弃了旅游的机会,想想我心中又漾起了一股歉意。我算什么呢?一个退了休的中学语文教师,何德何能把大家拴得这么牢?再细想,其实这哪是我个人力量所能企及的,那是原创歌剧《沂蒙山》的无穷魅力,才让我的同志们拥有了这分奉献精神的啊。

董莉的主持风格刚柔并济,柔美的女中音把沂蒙山的故事讲述得娓娓动听。她一开口,全场鸦雀无声,观众在她的朗读中走进了遍地英雄的沂蒙山。她还带来了十六位合唱团的歌友,看了我们的说明书,她们小区的合唱团团长决定取消下午活动,50多人的团员,除因路远来不及接宝宝者,这十六位专程现场观摩。好评一片!这对我们无疑又是莫大的鼓舞!她们的录像,即使不完整,也为我们这场演出带来了温暖的阳光。

我们那张“沂蒙山组歌”的说明书是我侄儿的作品。至少在王晓岭、栾凯二位主创的朋友圈里,人们知道了上海有个“沂蒙情缘”的剧组,有一群为弘扬民族声乐奔走的歌剧爱好者,知道我们为让沂蒙精神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正在大声疾呼。这份说明书的作者有个很大的名字:朱科夫,显然,这个名字与我侄儿一向内敛的性格有点格格不入,他常用的笔名:M ichael。本来这次我要让他来与大家见见面的,但他事先与朋友有约,晚上还要上医院陪护他的岳父。是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在正是我的子侄辈反哺的年龄了。

“沂蒙山组歌”首场演出,社会反响良好。谢幕后许多观众拥到台前来,和我们交流,久久不肯离去。有问我们是一支怎么样的团队,有问是不是山东来的,还有问我们团队接下来还会在哪里演出……

许多热情观众评论我们这场演出:故事讲得好,演员唱得好,演得好。还有提议我们在下次演出时把字幕打出来。其热烈的场面,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每一位参演者。

最后要感谢的是摄像师陈汇宝老师,他同时也是一位男高音。他不是我们团队的成员,却因为我们的邀请,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录像,录完像,还要熬夜做后期,将视频及时赶制出来,反馈给我们。

次日看了回放的视屏,感慨万千:录像是面无情的镜子,它让我们反思,让我们自省:我们不能满足于好评一片,赞扬声中,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无论是唱腔还是舞台形体动作的把控上都有很大的雕琢空间。

想想古稀之年,用五个月的辛苦,联络了这么一群有志于传唱《沂蒙山》的可爱的歌友,共同做了这么件事有意义的大事,由衷感觉欣慰。

总之,我们这个“草根班子”,处处都有闪光点,不愧是“沂蒙精神”的传承、传播者。观众的热烈程度更印证了编剧王晓岭总结的:歌剧界研讨的歌剧的魅力第四性——大众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