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在这个不足20平米的小院,只专注做一件事

(2016-04-18 11:22:50)
标签:

杂谈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6fea28b6f4661a92652b66108d4cc312.jpg
有这样一个角落,连老杭州人也不熟知:杭州西郊的外桐坞村,一个被连绵起伏的茶园包围着的小村子,这里一袭一袭的茶园比梅家坞还要连绵,却没有梅家坞的喧嚣,悠闲的调调仿佛把人拉回了十几年前乡下村里的生活。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032e1b20d8ef1f4e172d418868d96c31.jpg
沿着若隐若现的茶园小路走到村委尽头,你会看见一个缠满爬山虎的老房子,白墙青瓦,质朴的天花板嵌着天窗。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74c9712c54eed922f3ebd517486b06aa.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ce286aded18d69f9689071e7c4e861a1.jpg
推开半掩的木门,是一个20㎡的小院子:从地面开始,到架子,再到墙上,最后到屋顶都被种满了上百种植物,爬山虎、紫藤、凌霄、常春藤,万年草、玛格丽、十多种菖蒲,还有五十多种苔藓……绿色仿佛都要从这个小院满溢出来。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c269bf2264daa89590618d0e955137ef.jpg
这间小院子的主人便是在杭州以玩苔而出名的潘锐,人称植觉先生

他把养苔变成一种生活美学,在他看来,别的植物都是争抢着阳光雨露尽力的往上生长,只有苔藓不需要太多外在的东西,安静地生长在你不注意的角落,不争不抢,这就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从焊铁匠到研究苔藓的植觉先生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da194c53d2688f60fda366ba6907f8cd.jpg
当年,潘锐还不是植觉先生。

17岁的他,从山里老家到深圳打工,工作就是在小店里做焊铁工,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不到600元,除去吃住,身上几乎没有余钱,生活就是辛苦地活着。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027734ee0a19638da7f848fa4044cd60.jpg
一次机缘,他来到杭州,看到一个招聘启示上写着花店招人的信息,这家花店不仅包食宿,还可以给员工提供300元的工资,考虑到吃住不用再发愁,他便背上行囊再次来到了杭州。

在这家花店安顿下来,潘锐便开启了与植物最初的缘分。

 

不争不抢,苔藓就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bf955575c5b1a836e0b77281f66b0fa0.jpg
20出头的年纪,当大多数人还未走出社会,潘锐已经凭着自己的直觉与努力做到了花艺造型总监的职务。每天下午3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很轻松就可以收入几十万年薪。

但潘锐却开始迷茫,自己到底该做什么事,才能让人生更加有意义。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3da229c5e7a36fadce354a793fb656aa.jpg
于是,他辞去自己花艺总监的职务,用所有的积蓄出门远行了一次,直到身上仅剩下2000元时,才买了一张1500元的机票从云南飞回杭州。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2c4b88a8b19568a33671cb53f9c522ad.jpg回来之后,偶然的一天,潘锐看到自己桌面上一盆养了8年的苔藓,在书桌一角默默地散发出安静的力量。这么多年下来,这盆苔藓不管是发黄还是变绿,只要给它水,它总能活过来。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d01b84191e9b3050e8ecb8b7aa852cb1.jpg
潘锐开始想通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人其实和苔藓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最后还是回到生命的本初状态。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d66579c9f9cf6e2a4bc20976fe7ecf85.jpg于是,他放弃了高收入的花艺造型总监的工作机会,用自己余下不多存款,外加上朋友的赞助,在杭州西郊外桐坞村租下了一个仅有20㎡的小院,开始凭着直觉,全心全意研究苔藓。

“人生最难的事就是找准了自己喜欢的事,并坚持下去。”

植觉先生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便找准了自己要走的路,每天都活在喜欢的事物中。

 

试营业了3年的植觉小院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2e96ab4e481ed68ad6bb4a9606bca543.jpg植觉先生属于国内研究苔藓较早的一批人,很多人也因为植觉先生才开始了解并喜欢苔藓。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bca74686b717df184d22b71ef6a853dd.jpg几年前,潘锐在微博经常会分享一些在夹缝中生长的植物的图片,不久后他收到一位粉丝的私信,他告诉潘锐自己曾经从来不会关注到在角落生长的植物,但看了植觉先生的分享,开始会留心身边不起眼的植物。有一回他女儿差点踩到了角落里的苔藓,他告诉女儿:这些不起眼的苔藓也是有生命的,不能随意践踏。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51f27aad7f441f4b4d554a2bba21e6bc.jpg

过了这么多年,植觉先生依然觉得自己从鲜花的行业转行来做植物是一件很对的事情。

鲜花没有根,植物是有根的。养苔藓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回报也没那么快,潘锐从山里采集来的苔藓,要在大棚里养上2年,再带回小院养半年,直到一盆苔藓被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才会出售。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18f8c8b36a9ab0ee0e46a7e163be4324.jpg
植物小店并不能像鲜花店一样可以快速扩张,或者很快的实现商业价值。
但潘锐却很享受每天“倒腾”植物的过程,他觉得不管有没有人愿意买,自己的分享能改变一些人对苔藓的看法,那就是有意义的。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5b411be248b6bc75dc5d9ec324e03b96.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448ae9500a7828f7b056affb6827da47.jpg

▲植觉先生与杭州栖迟民宿合作的苔藓展览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c446a2672a1652d491b3a216f5c6065e.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2bf48608d0fc0a4de2a6d3263ff55e9b.jpg
▲植觉先生在杭州宋聘茶书院办展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4b91579ae38a9192a5f31cfc92bcc5c1.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1f037d502165f3d15b8b7cac23c2b541.jpg

植觉小院不是一次设计的,而是慢慢的、一天天整理出来的。沉淀了3年,今年植觉先生终于决定把在外桐乌村的植觉小院扩建成再大一点的院子。

别人开店试营业顶多3个月,植觉先生却足足用了3年时间试营业,直到把苔藓和植物调整到最好的状态,才决定今年4月底让植觉小店对外营业。

 

一辈子默默无闻还能坚持的,才叫匠心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79b303e6423fd7db088d6d4f9b86c950.jpg
在潘锐看来,现在很多人做的事并不能称为匠心。

像他爷爷一样,默默无闻做了一辈子木匠,才叫匠心。

真正的匠心应该是你一辈子做了一件事情,还不为人知。

养苔藓这条路未来他会走多久,他也不知道,至少现在每天与泥土、植物、剪刀打交道他很快乐也很满足就够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7352264ecc57de8fc01dd79ec2b537c3.jpg

从村子向山上走,是外桐坞后山的大片茶园,再拾级向上,便是潘锐常去的山林。他一如既往地赤脚在村子、山林和溪涧中行走,偶尔挖一些苔藓或蕨类植物,好像只要是植物围绕的世界,就是他的“地盘”。


 对话大咖

Feekr专访植觉先生

◆ 从小就发现自己对植物特别敏感的吗?

没有,小时候和别人一样,是在村子里玩着长大的,但我出来的比较早,17岁就出来工作了,第一份工作是焊铁工,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不到600元,除去吃住,身上几乎没有余钱,后来是在杭州的时候,看到别人招聘花艺工人,包吃住,每个月还有300元的工资,这才接触的植物。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2458d8dc10a997ea1fde2efb44882348.jpg
◆ 
这么多植物,为什么会喜欢苔藓?

在森林里面,所有的植物都是争抢着阳光雨露尽力的往上生长,只有苔藓不会,它安静地生长在你不注意的角落,慢慢延生、慢慢拓展,它不会去争抢什么,这也是我的人生态度,只要专注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不用太理会外界别人做的好与坏。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3002ac115be5011dea0b3632eb3d7d91.jpg
◆ 
你觉得自己是一位匠人吗?

这两年有个很流行的词,叫匠心。

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做的事并不能称为匠心。

我爷爷是一位木匠,一辈子默默无闻,八九十岁依然在做木匠,这个才叫匠心。

真正的匠心应该是你一辈子做了一件事情,还不为人知。

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有了一点点的成绩,就希望全世界的人知道,那不叫匠心,那叫商业心。

但现实是,在中国,手艺人如果只靠匠心,不谈商业,是很难生存下去,也无法支持他更好的创作的。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98901e9fddd93ae54a2defb2c36f65cb.jpg
◆ 
你觉得日本的匠人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有没有想过去日本拜师学艺?

我看到的日本匠人,他们做事情会更加细致,更有坚持,一件事情可能会坚持三四十年甚至几代人一直在做,这个在中国就很少见了。

我也会去日本,用我的作品和日本其他的园艺大师做交流,他们会评价你的作品很赞,但也会委婉提出你的作品好像没有一种固定的派系风格。

因为在日本,他们通常会更遵从一种流派风格,但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会遵从某一种派系。一旦我向日本某一位大师拜师学艺,学习五年后,我会被他带入他的境界,之后可能又要花五年时间抽出来,重新寻找自己的风格,这对我来讲没有任何意义。我是一个没有条条框框的人,我不希望在一个框内被限制的去做事情。在没有边框的时候,创作与想象才是无限的。

甚至我也不想被别人框定为就是一个做植物、养苔藓的人,我也可以去做器皿,也可以去做衣服,也会去收集旧物,只要是我喜欢的事情我都会去尝试。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44f5a0a20d6a9eb57958366c1413a5e3.jpg
◆ 
为什么会在杭州外桐坞这个偏僻的地方开店?

因为我自己是村子里长大的,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像回到了儿时成长生活的地方。

 

◆ 未来想回到山里生活吗?

会的,那是终极梦想。


植觉先生淘宝店:植觉intuition

微信公众号:植觉intuition

植觉小院地址:杭州西湖区外桐坞村77号(ps:目前植觉小院在改建扩展中,预计4月底开放参观)

 http://ww3/large/aa7cdabegw1f30onbp7xoj20hs0nkgn4.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