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穴位保健:退水腫
(2012-10-23 14:15:13)
标签:
健康 |
分类: 養生百科 |
【明報專訊】很多人都受到水腫困擾,尤其久坐辦公室的人、長者,如長期缺少運動,水腫情况更加嚴重。
中 醫認為,水腫乃指體內水液瀦留,氾濫肌膚,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的疾病。水不自行,賴氣所推動,故水腫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表現,涉及 多個臟腑——肺失通調水道、脾不能運化水濕、腎失開合導致膀胱氣化無權、三焦水道失暢,均導致水液停聚,氾濫肌膚而成水腫。
臨牀上,水腫可分為陽水和陰水兩種:陽水症見發病較急,以頭面目浮腫為主,與肺、脾的關係較為密切;陰水則多為脾腎虛而致,症見腰以下浮腫為主,按之凹陷不起,發病較緩。若每天自行按壓適當穴位,配合飲食,便能有效幫助擊退水腫。
1. 水分(陽水及陰水均適用)
水分穴是任脈的穴位,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上1寸。此穴主治水病,內應小腸,能分別清濁,分利水邪從膀胱而解。
2. 陰陵泉(陽水及陰水均適用)
陰陵泉位於小腿脛骨內側髁起點後緣的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乃脾經經氣所入之處,氣血旺盛,功能益氣健脾,利水滲濕。無論陰水、陽水均與脾之健運有密切關係,故此穴是治療水腫的要穴。
3. 列缺(陽水適用)
列缺位於橈骨莖突上1.5寸處,當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功能宣肺散邪,通調水道。列缺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是大腸經與肺經聯絡之處,又列缺是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故按壓列缺穴能使在內之水邪得以從二便分消。
4. 三陰交(陰水適用)
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位於足內踝高點上3寸,當脛骨內側後緣處。此穴乃足三陰經(肝、脾、腎)的交會穴,故能通調經肝脾腎之經氣,達到健脾、益腎、養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