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已死?(下)

(2014-11-13 16:29:28)
标签:

杂谈

相比传媒业目前陷入的危机,更让人担忧的是其存在的前提被抽离。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曾长期处于一种自上而下的中心化系统之中,社会资源、话语权等被少数人掌握,而基层民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媒体作为连接社会各阶层的信息纽带,更是将“上传下达”这一媒介本质体现的淋漓尽致,催生了行业的空前繁荣。但伴随互联网的横空出世,另一个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系统也由此诞生,信息从原来的单一中心向外按层级传递,变成了多中心、无层级的交流。这一变化彻底解构了权威,超过6亿的中国人不用再依靠广播电视“与时俱进”,动动手指头就能与世界同步,不用再看单调的新闻稿,而是通过微博微信交流互动,基层民众很大程度上享有了自由选择和表达的权力。当人人都成为了信息源,并能通过互联网完成低成本的信息交换时,传媒作为媒介的存在意义就真的不大了。总之,技术民主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颠覆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媒体已死”绝非一个危言耸听的口号,而是不容回避的残酷现实,如果继续沉溺于旧有模式,“去中心化”或许就将成为传媒业的“掘墓人”。

虽然媒体衰落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但具体到企业来看,失败却并不是必然的,当下最为迫切的是要想清楚: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从形式上看,60年代中国人的主流媒体是收音机,70-80年代变成了报纸,90年代电视走入家家户户,到21世纪家用电脑成了生活标配,如今人人使用手机成为“低头党”。未来的主流媒体必然会产生于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和引擎之上,全面接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格式化是传媒业艰难转型的第一步,中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显然也意在推进传统媒体在技术上追赶新媒体的步伐。但更深层次的,其实是在内容上抓住不同时代的需求。由于大多数百姓并不具备生产“意见与观点”的能力,他们只能对现有“意见与观点”进行选择,因此早期的大众媒体实际上主要承担着教育民众和引领社会的作用,随后又加入了国家意志,作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为两者服务。但当民智开启,人们已不愿成为被教育、被代表的对象,而互联网低分发(下载与共享)成本、无容量限制、针对性投放等特点又抽离了媒介存在的必要性之时,更需要在内容上体现时代性。

因此,媒体的未来仍并非“在手上”,而是“在脑子”。从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对于媒体的认知进化过程,已从曾经被动的通过耳朵眼睛接受信息,到如今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技术对信息进行编辑、整理阶段,而未来则将进入到交流“理解”的新时代。届时,媒体不再是作为官方喉舌或民间意见领袖而存在,而是成为一面镜子,成为映射出人们理解、个性的一种平台。海量的信息是基础,深刻的理解是主体,而真正画龙点睛的将是媒体通过自身的抛砖引玉,引发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甚至是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讨论,进而搭建起新的“圈子”和平台,让思想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进一步放大、深化。在这样的重新定位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将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说,没有成功的媒体,只有时代的媒体,聪明的冲浪者总会找到将自己送上巅峰的浪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