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07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城老事----010回銮碑御井

(2020-10-09 11:24:59)
分类: 老城老事
     前段时间骑友无铭约伴骑游濮阳老城,我欣然而往。其实濮阳老城近在咫尺,与上下班途距几无差别,就骑车强度而言,本无吸引力,然而近期一直热衷搜罗《老城老事》的细枝末梢,对老城多有关注,也想再去老城,探究一些蛛丝马迹。此去老城换了侧重,不但重温四牌楼、老城墙和新老牌坊,在御井街的御井和回銮碑处,碰上御井街街坊老刘,老刘口若悬河,博闻强记,闲聊之下,竟有比网络书本里的信息详实,虽属意外所得,也给这次老城骑游赋予了更深的意义。
    史载: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以骁将萧挞览为先锋,从幽州出发南侵,采取避实击虚战略,绕过冀(今冀县)、贝(今清河县)不攻,直抵黄河北岸澶州(今濮阳),急书一夕五至,宋廷大震。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请幸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请幸成都。同知枢密院寇准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当诛。”并苦谏真宗御驾亲征。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真宗在寇准等人辅佐下,从京都起驾,趋至澶州德胜南城,不欲渡河,以观形势。寇准进曰:“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望銮驾,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敌气未慑,此非取威决胜之策。”在寇准、高琼等人力促之下,真宗渡过黄河,来至澶州德胜北城,登上北门城楼,宋军将士望见黄龙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军威大振。真宗悉委军事于寇准,准运筹帷幄,号令严明,士卒喜悦。辽军数千骑薄城,寇准挥军反击,斩获大半。适辽军大将萧挞览已被宋军床驽射死,气馁引退,遣使求和。真宗厌兵,亦遣曹利用使辽。几经周折,于十二月双方达成协议。以宋输辽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两朝罢兵,各守旧界,互不侵犯,此约史称澶渊之盟”。当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即赋诗一首:“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立于御井旁。
    濮阳宋时称澶州,宋辽的澶州之战乃至澶渊之盟都来于此。对于“澶渊之战”和双方签订盟约的全过程,《宋史》中的《寇准传》和《真宗纪》都有记载,而尤以《寇准传》最为详细。应该说,对于这段历史,《宋史》确实体现了“实录”精神。另据《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记载,“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真宗在行宫大宴群臣,而且“帝作回銮诗,命近臣和”,表达了实现和平的喜悦心情。该诗后被勒石立于澶州城内,即今天我们见到的《回銮碑》。尽管历史的沧桑使该碑面目全非,但却成为“澶渊之盟”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惟一物证。
    粗观历史,总感觉宋朝比其他朝代窝囊。赵匡胤凭“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得皇帝,易如反掌,当然无法和秦皇汉武比肩,虽然毛主席将其与唐宗并列,不过是念及他一统中国。其后代更是憋屈,纳贡称臣、靖康之耻、偏安江南等都源自赵匡胤初定的“以文抑武”、“重内轻外”的基本国策。澶州一战虽签订了城下之盟,换取了长达百年的边境安宁,却难逃屈辱之名。百姓老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宋朝每年向辽国纳贡的“花钱买和平”的策略,使宋北方边境的武备更加松弛,使得后来辽、金的入侵得手更为容易。
    回銮碑立于今天濮阳老城的御井街街西,青石质,高2.6米,宽1.3米,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回銮碑字体为草书,字体体现了宋代“以文立国”的艺术水准,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好”字,为异字体,“子”在左,“女”在右,全字一气呵成,下笔连贯,在书法史上独一无二。一直以来传回銮碑碑文为寇准所书,近年来学者发现史料,证明此说有误。《四库全书》之《玉海》云:“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三月甲寅,幸龙图天章阁观真宗幸澶渊诗碑文。至和二年(1055年)三月丙戌,诏澶渊御制亲书回銮诗存于州廨,其令刻石藏之。”又载:“嘉二年(1057年)二月戊申命宰臣彦博篆书澶州信武殿真宗御诗碑额。”《通志》云:“宋真宗驻跸处,内有宫。文彦博尝刻御题幸澶渊诗于其中。”文彦博曾为宰相,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他主持所刻回銮碑“御题幸澶渊诗”较为可信。回銮碑碑首碑座均已失落,碑体下部侵蚀严重,字迹多已脱落弥漫,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此碑为省级文保单位,1978年,河南省、安阳地区拨款修补碑文,并建筑亭阁,另立石与亭侧以载原碑诗文,介绍碑的由来。1991年,濮阳市和濮阳县“回銮碑”辟为旅游景点,周建围墙大门,内植松柏花草,西筑寇准祠堂,恢复御井甘泉”旧貌,期后,濮阳市、县拨款再建“澶渊之盟纪念馆,增建了垂花门、宫门、寝宫、御井廊、议事厅等楼阁,该景点完备。2019年10月7日,澶渊之盟博物馆内的回銮碑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御井街坊老刘见我等骑车前来,热心介绍。濮阳老城内真正的老文物只剩这半块残碑了,说起澶渊之盟纪念馆内的景致,老刘言:“仨人 半石 一窟窿”。仨人指:议事厅里亲历“澶渊之盟”的三个主要人物---宋真宗、寇准、曹利用;半石说的是那块“回銮碑”;一窟窿即“御井”。又谈及碑文上那个“好”字,颇发一番议论。 今天看到的回銮碑,在碑亭之下,有三块石碑。中间一块为宋原物,只可惜原碑只剩上半块,下半块为复制的赝品。很多人都会将文物浩劫归咎文革,其实回銮碑的损毁与文革没有丝毫关系,元灭宋后,作为辽、金后代的元代统治者似乎看不惯体现在回銮碑上宋朝皇帝的沾沾自喜,于是将碑推到,该碑曾在地下埋藏数百年,后发现时仅剩半块,所以有“半石”之称。右面的一通石碑是民国二十五年河北省濮阳行政区督察专员兼濮阳县县长丁树本所立,碑阳隶书工整,碑阴行书和畅。左边的一通石碑为濮阳县革命委员会1978年立就,濮阳书法家刘文选书丹,碑阳篆刻“契丹出境诗”,字体仿原碑文。三碑新旧互证,有原文诗词,有简介说明,有重修记事。为保护三碑,文保部门在碑外加装玻璃罩,以延缓碑体风化侵蚀。
    老城御井街得名于“回銮碑”旁的御井。传宋真宗赵恒赴澶州抗辽时在德胜北城北城楼(今濮阳县国庆路)南凿井,所冒井水甘冽非常,驻跸时取水饮马,因此“御井甘泉”成为濮阳古“八景”之一。皇帝御驾亲征,井水绝不可能只用来饮马,皇帝也需要喝水,况且水又甘甜,人、马共饮方显和谐。“御井甘泉助神威”在老城流传久远,演绎出了澶州之战时将士痛饮“御井”水所酿美酒奋勇杀敌的故事。从史料看,宋真宗从汴京到澶州至签订澶渊之盟回銮,不过几个月时间,根本来不及用御井水酿酒,更不要说赐给杀敌的将士了,倒是他在宋辽双方相持的日子里,终日“饮博,歌谑欢呼”。于是御井水和酒之间联系紧密起来,濮阳县老酒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申请“御井”牌商标,生产出的“御液”,曾荣登北京人民大会堂,酒名商标皆来自“御井”,由此可见,好水出好酒。

老城老事----010回銮碑御井

老城老事----010回銮碑御井

老城老事----010回銮碑御井

老城老事----010回銮碑御井

老城老事----010回銮碑御井

老城老事----010回銮碑御井

老城老事----010回銮碑御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闲逛大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