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黄灌肠

(2018-12-23 21:44:42)
标签:

美食

分类: 乐在骑中
    内黄的灌肠在豫北很有名气,和北京的爆肚以及动物的杂碎制成的小吃一样,都来自于民间摊点和小作坊,因其制法独特和极具地域风味,虽很难登大雅之堂,但颇受百姓喜爱。
    市内也有灌肠售卖,只因对那肠衣内的装填物心存疑惧,所以很少问津。小群发内黄的骑行帖提及美食,使我想起老家内黄的骑友踏雪无痕说起过马上乡的灌肠宴来,遂致电踏雪无痕问清所在。
    有资料介绍,内黄灌肠源于清咸丰年间县城邱姓屠户,如今遍地开花的灌肠做法皆来于此。内黄灌肠原料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香料为主,量多量少决定着灌肠的风味。与南方灌肠最大的区别是以猪血替代了红曲,营养也更为丰富。
    张永江的灌肠宴在内黄马上乡东街上,门额下的木牌匾上的“百年老字号”虽有虚夸成分,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内黄灌肠的百年历史。灌肠宴里的灌肠品种多样,吸引了各地食客慕名前来,停车时,见一安阳牌照的宝马停在门前就餐,足见灌肠不仅仅是下里巴人果腹的吃食,也成了暴发户们垂涎的特色小吃。店内的烧灌肠、煎灌肠、麻辣灌肠、手抓灌肠以及灌肠的附属品大肠头、疙瘩一样来一份,满满当当摆满了餐台,加上6个内黄特有的烧饼,同来的4位骑友好一阵大快朵颐。
    手抓灌肠和烧灌肠的差别的在于切片和截段。将锅内热气腾腾一米左右的灌肠截成15公分的长段,抓在手里,直接下口,佐以蒜汁,颇有豪气,手抓的吃法和大口吃肉有异曲同工之妙。烧灌肠不过是将灌肠切片装碗,筷子夹起,佐以蒜汁辣椒,吃相文雅含蓄。煮熟的灌肠,中间是红色的猪血,周围是白色的肠皮,上面是调料。用筷子夹起一片,放在嘴里,猪血像凉粉一样软软的,入口即化,而肠子皮则嚼劲十足。灌肠色泽粉红,味道清淡,趁热吃最佳,吃起来入口光滑,香辣韧软,软而不粘,香而不腻。出现在内黄、濮阳街头的标有“筲灌肠”幌子里的“筲灌肠”,是烧灌肠的最初叫法。豫北民间将木制水桶称作“筲”,灌肠叫卖的最初形式是用担子挑卖,盛灌肠的器具就是各家各户用的“筲”,取“筲”和“烧”同音,一来二去,“筲灌肠”变成了“烧灌肠”,而店铺招牌上的“筲灌肠”作为灌肠的另一个别称深植民间。
    煎灌肠吃起来最有滋味,尤其用猪油煎出来的灌肠最佳。只见一片片灌肠在油温的作用下煎成了金黄色,颜色上看上去就很有食欲。煎后的灌肠去除了烧灌肠的软糯,增添了焦挺的触觉口感,红色的猪血变成黑色,蘸上碟子里的蒜汁,猪血外焦里嫩,肠子皮或焦或劲,香味浓郁,食之口齿留香。麻辣灌肠是迎合大众复合口味的一个新品种,灌肠加花椒、辣椒、香料同煮,红红的辣椒铺满汤汁之上,颜色艳丽,味觉更加丰富。
    大肠头和疙瘩都是猪肠的的衍生物,与灌肠一锅煮出,涵带着灌肠的丝丝味道,入口筋道,肉质的筋道口感弥补了灌肠的清淡,添加了食肉的满足,尤为喜肥香者垂青。
    看那些饭店里一个个吃灌肠的人的吃相,就是不饿也会忍不住前去来一碗。不管是哪一种灌肠,都早已融入了内黄人的生活里,也许一口地道的内黄话加一碗热腾腾的灌肠就是一个内黄人典型的形象,这也许就是一种乡愁的提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金堤拾秋
后一篇:朋友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