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稿

标签:
化学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稿
宣城市第六中学
魏明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是来自宣城六中的魏明贵,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锻炼更是一次学习。今天实验教学说课的课题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我将从五个方面谈上这节实验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分析
(一)课题的来源
人教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空气》,本课题分为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本节课选取的是“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实验探究部分内容。
(二)内容的来源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稿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稿]()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稿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稿]()
二、说学情分析
1. 学生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中,知道密闭容器中压强随气体体积、温度变化而变化,但怎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原理和方法还存在思维上的障碍。表现在:
(1)从“大试管倒扣燃着的蜡烛”实验去设计“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2)教材实验中为什么选择红磷而不是蜡烛等可燃物;
(3)实验中“弹簧夹夹紧”“红磷点燃后立即塞紧瓶塞”;
(4)改进实验中“量筒”“手持技术”的使用等。
2. 学生缺少化学实验经历和经验,实验活动中操作规范性、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评价活动中,学生的严谨求实、积极思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需进一步提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合作和实践精神;
(2)学生通过思考、设计并改进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3)学生通过评价实验中出现的偏差,培养严谨求实的精神。
(确定了教学目标,本节课作了如下教学流程设计)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播放“大试管倒扣燃着的蜡烛”视频。
【学生活动】试管中液面怎么上升的呢?【可燃物燃烧消耗了瓶中氧气(暗示了可燃物燃烧可以消耗氧气),瓶中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
【设计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提出问题,转化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可谓一举三得。
(二)穿越时空,感悟经典
【重现经典】播放“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视频。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后,谈感受、评价装置等。
【设计目的】学生穿越时空感悟经典,从而明白拉瓦锡的实验无论是药品的选择还是装置的设计都近乎完美,堪称当年科学实验的典范,由此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也通过对该装置的评价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1.环节一
设计并进行实验
【设计问题】怎么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联想“大试管倒扣燃着的蜡烛”)?如何寻找出最佳药品及选择最佳药品的依据?如何能直观地看出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讨论、评价。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实验步骤,自主实验,并汇报结果。(教师强调操作规范性并巡视)
2.环节二
交流并进行反思
【学生活动】交流实验中收获、误差、互评等。
【设计目的】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快乐和收获,并让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在探究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改进实验埋下伏笔。
(四)大胆质疑,自主创新
【提出问题】能否寻找到使得装置气密性更好的办法?能否更加准确直接读出水的体积?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
【改进实验】播放“改进实验1”视频。
【教师引导】可燃物燃烧都需要一个最低氧气浓度。(寻找最佳药品,查阅资料和百度“脱氧剂”,播放利用氧气传感器进行“铁的吸氧腐蚀”视频)
【改进实验】播放“改进实验2”视频。
【设计目的】通过自主创新以及受持技术的使用,将课堂朝着横向、纵向不断延伸,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另外在此流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短短的时间内想要一下子由学生自主设计改进实验难度很大。因此,课堂上采用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设计出一套改进装置。
(五)拓展应用,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量筒、大烧杯、染色的水、滤纸包(内含2.0g铁粉、2.5g碳、10滴水和少量NaCl),请你帮助小明再设计一个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示意图即可(注明滤纸包的位置)。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画出装置并设计实验装置。(图片展示)
【设计目的】经过自己动脑设计和动手操作之后,创造挑战自我的舞台。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更加精准、环保,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五、说教学反思
在我的课堂设计中,注重了学生三个方面的体验:体验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只有价值丰富的探究才会让学生在课堂内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用;只有生成性的课堂才会让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呈现良性状态;只有将数字实验与经典实验、传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实验设计才会更加完美、科学、可行和有效!
最后用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所说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说课: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与各位共勉!谢谢大家!
宣城市第六中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是来自宣城六中的魏明贵,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锻炼更是一次学习。今天实验教学说课的课题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我将从五个方面谈上这节实验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分析
(一)课题的来源
人教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空气》,本课题分为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本节课选取的是“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实验探究部分内容。
(二)内容的来源
图1:两百年前经典实验
|
图2:教材中的经典实验
|
图3:教学中的改进实验
|
二、说学情分析
1. 学生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中,知道密闭容器中压强随气体体积、温度变化而变化,但怎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原理和方法还存在思维上的障碍。表现在:
(1)从“大试管倒扣燃着的蜡烛”实验去设计“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2)教材实验中为什么选择红磷而不是蜡烛等可燃物;
(3)实验中“弹簧夹夹紧”“红磷点燃后立即塞紧瓶塞”;
(4)改进实验中“量筒”“手持技术”的使用等。
2. 学生缺少化学实验经历和经验,实验活动中操作规范性、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评价活动中,学生的严谨求实、积极思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需进一步提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合作和实践精神;
(2)学生通过思考、设计并改进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3)学生通过评价实验中出现的偏差,培养严谨求实的精神。
(确定了教学目标,本节课作了如下教学流程设计)
图4
|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播放“大试管倒扣燃着的蜡烛”视频。
【学生活动】试管中液面怎么上升的呢?【可燃物燃烧消耗了瓶中氧气(暗示了可燃物燃烧可以消耗氧气),瓶中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
【设计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提出问题,转化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可谓一举三得。
图5
|
【重现经典】播放“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视频。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后,谈感受、评价装置等。
【设计目的】学生穿越时空感悟经典,从而明白拉瓦锡的实验无论是药品的选择还是装置的设计都近乎完美,堪称当年科学实验的典范,由此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也通过对该装置的评价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1.环节一
【设计问题】怎么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联想“大试管倒扣燃着的蜡烛”)?如何寻找出最佳药品及选择最佳药品的依据?如何能直观地看出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讨论、评价。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实验步骤,自主实验,并汇报结果。(教师强调操作规范性并巡视)
2.环节二
图6
|
【设计目的】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快乐和收获,并让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在探究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改进实验埋下伏笔。
(四)大胆质疑,自主创新
【提出问题】能否寻找到使得装置气密性更好的办法?能否更加准确直接读出水的体积?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
图7
|
【教师引导】可燃物燃烧都需要一个最低氧气浓度。(寻找最佳药品,查阅资料和百度“脱氧剂”,播放利用氧气传感器进行“铁的吸氧腐蚀”视频)
【改进实验】播放“改进实验2”视频。
【设计目的】通过自主创新以及受持技术的使用,将课堂朝着横向、纵向不断延伸,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另外在此流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短短的时间内想要一下子由学生自主设计改进实验难度很大。因此,课堂上采用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设计出一套改进装置。
(五)拓展应用,深化理解
图8
|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画出装置并设计实验装置。(图片展示)
【设计目的】经过自己动脑设计和动手操作之后,创造挑战自我的舞台。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更加精准、环保,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五、说教学反思
在我的课堂设计中,注重了学生三个方面的体验:体验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只有价值丰富的探究才会让学生在课堂内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用;只有生成性的课堂才会让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呈现良性状态;只有将数字实验与经典实验、传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实验设计才会更加完美、科学、可行和有效!
最后用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所说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说课: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与各位共勉!谢谢大家!
前一篇:九年级化学不同版本教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