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天津集邮家和集邮爱好者可能都知道一个叫“津帼珍邮苑”的地方和那的主人丁晓娟女士。20年前,我初涉集邮不久,按照《集邮》杂志登载的邮友信箱,曾附回资得到购品目录两份。记忆中那目录应该是铅印的文稿,文稿很厚,字迹端庄秀美。当时我们学校还在使用铁板刻字,手推印刷的技术,这个目录应该是出自同样的印制方式。购品目录里介绍的邮品多是民国时期或者是解放初期的一些价格不菲的高端实寄封片。那时我邮识不够,也可以说极度匮乏,经济力也不允许与这些邮品结缘,失去了今天看来对自己邮集至关重要的邮品。令我惋惜的还有,在一次搬家的时候,把两份购邮目录联同其他一些油印的民间邮刊、小报、目录统统地都丢弃了。每一位集邮者可能都有一些遗憾的事情,或者说是过错。我丢弃这些邮报刊算是一件。因为我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这些目录和邮刊都是非常不错的集邮文献。时光不能倒流,过错也没有修正的机会了,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那个时候我已经知道保留实寄封了,而不是把邮票简单泡洗下来。虽说这两枚封贴的是徐悲鸿的马票。这两枚封一直收藏至今,整整20年了,就是这两枚实寄封,让我了解了一段邮戳使用的历史。
情况是这样的:据1995年6月16日邮电部下发了《关于印发“邮电日戳印模规格与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邮部1995﹝422﹞号)
文件称,随着邮电业务的改革发展,各项业务制度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新技术方面的应用,现行日戳(即编码戳)印模规定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用户(集邮爱好者)也要求改进日戳印模。为此,经多次调研,对现行《规定》重新修改。
这次邮电日戳修改,一是日戳形状仍为圆形,直径分25毫米和30毫米两种,戳面由原来五个部位改为三个部位,取消上下月牙线和字钉槽线;取消邮政编码,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律刻局、所名称(地名),戳面上不缀局、所类别﹝(支)、(所)、(代)﹞,日戳序号改在下部局名的后面。二是邮资已付戳由原四种合并为两种,一为中、法文对照的邮资已付戳记,适用于国内、国际等各类邮资总付邮件;一种为机要邮资已付日戳,适用于机要邮资总付邮件。戳面取消字钉边线,日戳序号改在戳面下部局名的后面。三是现行规定戳面上不分市、县均冠省区名称,改为省会城市一律不冠省、区名称(如下图)。四是国际互换局、交换站、北京国际汇兑中心的日戳上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刻为“中国”,以便加盖清晰。五是中国集邮总公司营业部原日戳上部是“北京”,下部为汉语拼音,改为上部“中国”,下部不变。六是增加了省、区、市国际汇兑中心日戳 。
我收集的这两枚封就是从最早使用95式邮戳的天津民园邮局邮寄的,民园邮局是天津的知名邮局,当时是第一批使用95式邮戳的邮局。《集邮》杂志亦或《天津集邮》曾经刊发过消息,由于刊物较多,我一时还没有找到原刊物。这两枚封寄出时间分别是95年11月27日和95年12月2日。落地是哈尔滨王岗邮电支局,当时还在使用编码框邮戳,邮编是150088.遗憾的是其中11月邮寄的那枚,没有盖落地戳。真是集邮憾事多。不过丁女士使用了10分的马票后,另外一角邮资贴在了背面,正好让新旧两戳同时出现在一封上,也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http://s4/mw690/0037ebYBzy6Q381H21ld3&690
http://s9/mw690/0037ebYBzy6Q381KciI18&690
http://s1/mw690/0037ebYBzy6Q381wXjG80&690
http://s8/mw690/0037ebYBzy6Q381z9Era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