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邱村文化馆,记者见到了放在大厅中间的一件竹制工艺品———《农耕图》,我想走进文化馆的人,都会在第一眼便被这个作品吸引。甚至外行人都能看出这是件精品,完美的编织工艺和细腻的情感内涵在一起,引人无限遐想。而这件纯手工、用竹子编制而成的《农耕图》,也正是在2010年伴随邱村文化馆的建成一起诞生的。
传统手工竹制品工艺的守护者赵修林:
不让“绝活”成“绝唱”
http://s4/mw690/0037dUgSgy6IRYf5cKT13不让“绝活”成“绝唱”" TITLE="传统手工竹制品
[没有“风范”的大师赵修林]
出于对作品的好奇,记者在邱村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这幅《农耕图》的作者,来自邱村芦塘村的赵修林师傅。初次见到赵师傅,完全不是想象中所谓的“大师风范”,简单朴实,这是赵师傅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今年51岁的赵修林在我县一家外贸企业里做师傅,专门教别人竹制编织。芦塘的凉席本就远近闻名,而所有的精品凉席几乎都是出自赵师傅和他的徒弟之手。本以为赵师傅的家中会有很多竹席和竹制工艺品,但走进赵师傅的家中,只有地上零零散散几张凉席,也没有什么竹制工艺品。赵师傅仿佛看出了记者的疑惑,笑笑说:“很多朋友来我家看到喜欢的凉席工艺品也就拿走了,大家喜欢就好嘛。”赵师傅把家中仅剩的几个自己编织的榻榻米席拿出来向记者展示,并拿出材料,现场为记者编织了一个“小球”。
http://s10/mw690/0037dUgSgy6IRYgroP7a9不让“绝活”成“绝唱”" TITLE="传统手工竹制品赵修林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芦塘村的村残协员和保洁员。赵师傅自小身患小儿麻痹,腿脚到现在一直不利索。从2010年开始,赵师傅便担任芦塘村的残协员,他自己作为残疾人,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帮助跟他同病相怜的人。残协员的工作非常辛苦,不仅要掌握大量的基本信息,还要挨家挨户一个个上访,了解每一户残疾人的最新情况。赵师傅因为前段时间外贸公司的工作任务已经完成,这段时间一直在家忙于村里残疾人信息登记的事务。在去年,赵师傅又多了一个职位,就是村里的保洁员,每天五点就起床开始打扫自己分配到的区域。
http://s3/mw690/0037dUgSgy6IRYhF1nk32不让“绝活”成“绝唱”" TITLE="传统手工竹制品[创业之路漫漫]
赵修林三岁身患小儿麻痹,17岁就退学开始学习编凉席,一开始是跟着爷爷后面学习,后来才外出闯荡。这么多年,赵师傅一直都是一个沉着冷静,做事耐心细致的人。在36岁之前,赵师傅一直都是编织一些零零散散的东西卖。而在36岁那年,浙江省的一个外贸公司看中了赵师傅的手艺,请他前去工作。但工作一年后,上海一家工艺品公司也请赵师傅去工作,赵师傅便又前往上海待了三个月。在赵师傅心中,一直是想回到家乡的,在外打拼也只是为了学习和传播自己的手艺,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而每当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赵师傅就会想到胡老师,自己的小学老师。当年,赵师傅问胡老师为什么不下海时,胡老师这样告诉他:“我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因为它来之不易,所以我会认真将自己的工作做好。”赵师傅一直将这句话铭记于心。
http://s6/mw690/0037dUgSgy6IRYkRtJ3b5不让“绝活”成“绝唱”" TITLE="传统手工竹制品1999年,赵师傅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我县第一届竹乡联谊会开展,借这个势头,赵师傅编织了一幅迎客松拿到联谊会上展出,尽管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但赵师傅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开过工厂、承包过林场,但赵师傅的创业路仿佛总是缺少点什么,一直不得成功。但好在,赵师傅从未想过放弃,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手艺不会失传,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身负重任 延续传统文化]
http://s5/mw690/0037dUgSgy6IRYlnkoc84不让“绝活”成“绝唱”" TITLE="传统手工竹制品赵师傅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发现,愿意学习传统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尤其是这种费时费力,还要极具耐心的手艺。“如今塑料制品逐渐替代了竹制品,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日渐淡薄。而且很多的竹制工艺品观赏的人多,但因为大多没有实用性,购买的人很少。”谈及传统竹制品编织手艺的日渐失传,赵师傅也很无奈。
赵师傅掌握竹制品编织手艺已经几十年了,几十年中,赵师傅没有一刻停止过学习和摸索,就是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将这门手艺教给更多的人,让其发扬下去。赵师傅准备在下半年自己开一个竹制小工艺品厂,他想带着自己的一批徒弟,和自己一起为延续这份手工艺文化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