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鼓楼故事| 尘封督学行署

(2015-05-27 08:39:01)
标签:

杂谈


宁波鼓楼沿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bddaa402650552fe64c8ad234e4d30ff.jpg尘封督学行署" TITLE="鼓楼故事| 尘封督学行署" />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a6a1282c11d12d9b8141a8253759bee4.jpg尘封督学行署" TITLE="鼓楼故事| 尘封督学行署" />
一、督学行署与校士馆
督学行署是宁波市现存唯一的、浙江省少见的清代科举制度的建筑遗迹,在今呼童街以东、府桥街北侧。明代时为“察院行台”,现存的建筑是原来的正厅,五开间的单檐歇山顶,是学台大人坐堂的地方,其堂名“澄鉴”,系清道光廿四年(1844)督学吴钟骏命名,今悬诸其上的堂名匾,由曹厚德先生书丹,髹漆饰金,煞是壮观。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311e9c12cbf5effcde4abb28190091e6.jpg尘封督学行署" TITLE="鼓楼故事| 尘封督学行署" />
清初曾沿袭明制,在直隶设提学御史,各直省设立提学道,他们都带着按察司佥事的官衔,是从各部院具有进士出身的官员中选拔出来的。顺天、江南、浙江三个省的提督学校官,则称提督学政。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废除提学御史和提学道的建制,一律改称为“钦命提督学政”,简称“督学”或“学政”,又俗称“学台”、“大宗师”,全国定额二十名。所谓“钦命”,意思是受皇帝特命,享受“钦差大臣”的待遇。学政的地位和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督、巡抚平行,知府以下官员对学政皆执属员之礼。人们尊称学政为“学台”。“学台”和“抚台”、“臬台”,合称地方“三台”,分别负责一省的学政、行政和监察事务。
“督学”,是朝廷派往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教育行政长官,掌一省学校教育之政令,及按期巡视所属各级儒学、考核教育、考课生童、考选贡生等事。
“行署”,指学台大人在省内各府巡视时的临时办公地方。
因此,当学台大人案临宁波时,城内最高行政级别的文官,就是督学行署内的“大宗师”了,尽管有些学政官品不高,但因为是“钦命”,连省城的抚台、臬台大人都不敢待慢他,更何况宁波城里的提督、道、府、县衙门里的文武官吏了。
主持院试,是督学的职责之一,所以,地方考试场地的建设,自然也是督学所关心的大事之一。
雍正九年(1731)督学李清植、知府曹秉仁就在督学行署旁边建了考棚,这是老城区内的童试考场,又称校士馆。比校士馆更高一级的考试场所,叫贡院,是会试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一般设在省城。
因此,督学行署与校士馆其实是两个地方。校士馆究竟位于督学行署的哪一边,方志记载似乎并不清楚,我们只在1883年的《浙江省宁波府全图》上看到,校士馆在今存督学行署南、鼎新街西、中山西路北、呼童街西这块地方。
嘉庆十八年(1813),有寒士水云,意外得钱五百贯,便悉数捐给督学,于是众绅士相与捐赠而修葺校士馆。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入城后被焚毁,同治二年(1863)修复。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废除科举制后,督学行署与校士馆(考棚)建筑日渐衰败、破损,宁波知府喻兆蕃便将它们渐次售为民业,所获经费用于筹办郡校。
到1997年公园路将改造成鼓楼步行街时,校士馆早已不存。督学行署内除“澄鉴堂”作为民居尚存外,其余建筑已大多被拆除或改建。于是乘此鼎新除旧之际,“澄鉴堂”上自栋宇,下迄台阶,梁桁椽木、门扇窗棂、壁落墙垣、明堂地坪,凡朽坏者均按旧制更换构件,恢复原貌,并于1999年9月8日被列为第二批市文保点。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ac7be53e5c112eaa7b2bccffb250f654.jpg尘封督学行署" TITLE="鼓楼故事| 尘封督学行署" />
二、督学主持的院试制度简介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和考试程序大体是一致的,其中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和会试与殿试。不过,在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可以参加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
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钦命提督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的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比如同治七年,宁波府学禀生学额是历史上最多的,也仅35人(《光绪鄞县志》卷九);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
府试后乡试前的院试,从岁试到录遗,就由督学负责,考场叫校士馆,院试是出秀才的地方。
秀才进一步晋身的途径依次是乡试、会试和殿试。这种程序及步骤非常严格,极少可以被打破或逾越。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1fb469b986a24f3474699e3ba08ca6bc.jpg尘封督学行署" TITLE="鼓楼故事| 尘封督学行署" />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考场就叫做贡院,乡试是出举人的地方,第一名叫解元。秀才考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即所谓“进京赶考”),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被录取的举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出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贡士进入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后,靠读书博功名的路走就到了尽头,再要升官,功夫在诗外了。
战汉之后,中国基本上由等级社会进入平民社会,军功,在人们的晋身途径中已日益沦为异类,隋唐以后,科举制以比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更广泛、更公平的特征,成为底层阶层的人上进厕身之正途,也为王朝提供了庞大而鲜活的文官来源,这是了不起的社会进步。科举制作为文官制度必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对世界政治管理组织思想的重大贡献。
宁波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代出了不少读书种子。据《宁波市志》统计,今市境内自唐至清,共有科举进士2432人,状元12人。其中,唐4人;北宋161人,南宋983人,其中状元5人;元9人;明977人,其中三鼎甲22人;清298人,其中三鼎甲8人。

这些数据中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宁波境内出产进士数量,南宋平均到每年是约6.6人,明代约3.5人,而清代仅1.1人。


文章来自 枫林晚书店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9717fbe4034ecd9926891e768963dd02.jpg尘封督学行署" TITLE="鼓楼故事| 尘封督学行署"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