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象牙雕刻艺术展

标签:
收藏 |
分类: 象牙收藏品 |
大型孔雀象牙船雕 1987年何松柏

图左:象牙圆雕人头像,唐(618--907),于2000年南越王宫遗址的唐代地层出土,现藏南越王宫博物馆
图中:八仙祝寿,清(1644--1911),资料出自清代广东贡品
图右:石榴,清(1644--1911),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虽说是本馆藏的,遗憾的是只展出图片,没见到实物
价格不菲噢
圆雕 雕凤穿牡丹图盖盒
冯公侠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微刻在象牙扇面上
全文共6万余字,分为288行,非常精密
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遗憾的是只见图片,没见实物

展馆考虑挺周到,特意在几个象牙微雕实物前安置了放大镜,便于游人清楚地用肉眼观赏微雕
当透过放大镜,看到镜后的微雕如此精细,惊叹不已,但光顾着欣赏,竟没注意作品的名称了
几个清代广东贡品的镂雕资料图片
图左:茜色镂空八瓣盒清乾隆(1736--1795),资料出自《清代广东贡品》
图中:镂空人物提篮
清乾隆至嘉庆(1736--1820), 资料出自《关氏所藏中国牙雕》
图右:镂雕《大吉》葫芦花,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 资料出自《清代广东贡品》
左图:25层象牙球去参展,获得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褒奖证书
右图:镂雕象牙套球,清同治至光绪(1862--1908)清代广东贡品
分6个步骤(从左至右)
1、选料裁料,
2、车成球形,
3、钻出孔眼,
4、球内分层,
5、外层雕花 ,
6、内层雕花
亲眼看到这展出的牙球制作工艺过程,明白了最初从一个圆柱形的实体象牙料,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牙球的
想想镂雕11层牙球就这样复杂了
像现在已经可制50多层了,这制作工艺之浩大繁琐可想而知

四十三层鬼功球------龙凤呈祥牙球展品
1980年代,陈易为、马焰霞、叶秀珍、顾(?)礼祥等制作
这个位于顶端的牙球,制作工艺可想而知

镂雕,雕开光柳亭人物故事天使图信插,清朝中期

镂雕,撒网船,1992年郭杏英

镂雕,23层异形象牙球花篮,2001年陈易为、翁耀祥、叶秀珍等作

用镶嵌拼接法制成的几个作品的资料图片
图左:象牙雕花镜套,清同治至光绪(1862--1908),清代广东贡品
图中:牙雕群仙祝寿船,先雕群仙,再拼接。清(1644--1911)
图右:紫檀镶象牙十三行屏,是象牙与紫檀木镶嵌拼接,清乾隆至嘉庆(1736--1820),清代广东贡品

清雍正(1723--1735),扇长:25.8厘米,展幅宽:19厘米
“中国伊万里”瓷器在欧洲流行后,康熙年间的外销折扇上也出现了“中国伊万里”的纹饰
这把象牙折扇正是一例,非常之珍贵
扇面彩绘处有3个开光,开光底部为白色,类似“伊万里”瓷的白瓷质地
开光用多种颜色绘以渔民打鱼为主题的“渔家乐”图和牡丹
边骨和扇谷加彩绘,扇骨间用丝绳连接
像这种康熙雍正年间的彩绘象牙折扇,是欧洲人的珍贵礼物,传世极少
清乾隆中期(约1770年前后),长:26厘米,展幅宽:44厘米
这扇叶与前面的一把不同,是用丝带代替丝线相连,通体镂空
在中央开光的“双心形”内有宝塔、房屋和树木,并用垂直的细如毛发的象牙丝填充补地
“双心形”开光亦称“盾形”,是乾隆中期欧洲流行的标志式样
边骨深雕“菊花枝叶”纹,也是乾隆中期象牙折扇的特定形式
象牙薄片的镂雕工艺,至乾隆年间非常成熟
清乾隆末年(约1785年前后)长:16厘米,展幅宽:28厘米
折扇象牙片薄如丝,通体镂空雕着由三个场景组成的中国古装人物故事
小开光是一个实心的椭圆,这是留着给刻印使用者的家族徽章或名字之用
扇叶的顶端镂空雕“双龙戏珠”、“麒麟凤凰玉书”、边骨深雕
这把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折扇,堪称乾隆末年象牙扇制作工艺的巅峰之作
清道光(1821--1850)
长:23.3厘米 ,展幅宽:39.5厘米
此折扇扇叶和边骨均无纹,扇面以白、绿、褐、黄为主色调
一束铃兰彩绘,灵动漂亮,属西画“水粉”一类
体现这个时期半中半西的绘画典雅优美风格

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
长:19厘米 , 展幅宽:35厘米
与乾隆年间的象牙折扇制作一样,整个扇面作镂空辟丝处理
再镂雕多个人物和花草树木、水榭楼阁
扇面中央横放着椭圆形的开光
椭圆形开光中间有“Julia"字样,显示此扇是送给一个名叫“Julia"女子的
因玳瑁材料贵、又难雕刻,道光后停产,故传世极少
清乾隆--嘉庆(约1790--1800年前后)
长:19厘米
展幅宽:32厘米
其扇面和边骨都有蕾丝烧珐琅花卉纹
扇面中心有一“双心形”开光,开光内是一片湖面景色
湖面内有以蕾丝及掐丝珐琅工艺装饰的睡莲、水生植物和小船,湖边有一所房子和起伏的小山
清嘉庆(1796--1820)
长:26.5厘米
展幅宽:41厘米
黑漆描金是以木片为骨,上多层黑漆、在黑漆表面涂上红色漆胶,等半干后扫上金粉
金粉干后,用棉花抹去剩余金粉,露出描金图案
扇面有3个开光,中间为“双心形”,里面预留了一块双心形黑色块,为绘画纹章所用
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
长:22.5厘米
,展幅宽:3905厘米
该扇扇面的主题纹饰分成3组,呈书卷形
内绘三组以清装人物及其家居为主题的“满大人”图案;外绕石榴、蝙蝠、花卉等吉祥纹饰
扇叶顶部及边骨均绘风景人物纹;扇谷绘葡萄纹
人物衣服及花卉装饰局部加红,鲜艳夺目
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
长:37厘米
展幅宽:67厘米
这把折扇好特别,扇面呈不对称型
一侧是彩绘庭院人物,人物面部为象牙片、衣服用丝绢贴上;另一侧为鸟、蝴蝶、玫瑰等
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
长:29厘米 ,
展幅宽:30厘米
清道光中期 (约1830--1840前后)
长:42.3厘米
,展幅宽:25.4厘米
绢面,扇面的这一面以浮凸手法绣“满大人”及其家人共6人
人脸为象牙片,衣服贴丝绢,庭院和边饰为彩绘,黑漆描金框封边
扇面的另一面(没看到,只有一把嘛)绘庭院人物图案,共30着便服的人活动其间,多人手上执折扇或团扇
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
长33厘米 , 展幅宽:41厘米
扇面丝质绫面,前后两面分别绣有蔷薇、梅、菊花、蝴蝶、雀鸟等图案
扇骨是象牙;象牙边骨用高浮雕手法雕刻,顶端雕有蝙蝠、花蓝,其余雕人物花草树木等图案
配有专属的黑漆描金扇盒
正反两面绣有不同图案,正面绣竹、QQ;反面绣玫瑰
清晚期 (约19世纪末)
长21厘米 ,
展幅宽:40厘米

檀香木纱面绣花折扇

太白醉酒
民国 “潘玉书制”款
刘传作
民国
“霍津”款
霍津作
民国
“霍文厚制”款
霍文厚作
商承祚捐赠
前一篇:文生微雕青绿山水牙章,朱白斋边款
后一篇:心形龙凤纹夫妻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