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象牙雕刻艺术展

(2017-09-20 09:16:49)
标签:

收藏

分类: 象牙收藏品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普天同庆------在行业中独树一帜的大型孔雀象牙船雕  
                                              摄于2015-10-4


     

    《广州象牙雕刻艺术展》的展室。广州象牙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技法与风格自成一体,尤以象牙球雕、象牙船和象牙微雕在行业中独树一帜。在1989年曾因《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象牙贸易,使广州象牙雕刻一度陷入窘境。直到2006年5月,广州象牙雕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中遗产名录了,重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展馆特意把《广州象牙雕刻艺术展》设为长期展览,让人们通过对这门优秀的传统工艺有所认识和了解,共同来关心和支持广州象牙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个展室是2015年4月才开始举办的。

  首先二件精美的象牙雕刻作品映入眼帘,等后来参观完了,认识和了解了广州的象牙雕刻工艺(虽说是初步的),方知尤其是象牙船作品中包含的广州象牙雕刻的好多独特工艺呢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广州象牙雕作品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大型孔雀象牙船雕  1987年何松柏


    接下来就慢慢细细观赏,开眼界长知识
    一、圆雕-----惟妙惟肖
        圆雕是用整段象牙为材料,雕刻成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一般桌案摆件和人物类
        像多采用此法,如大型人物群像就是将圆雕作品,再用镶嵌茜色技法制成的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几个圆雕作品资料图片
图左:象牙圆雕人头像,唐(618--907),于2000年南越王宫遗址的唐代地层出土,现藏南越王宫博物馆
图中:八仙祝寿,清(1644--1911),资料出自清代广东贡品
图右:石榴,清(1644--1911),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虽说是本馆藏的,遗憾的是只展出图片,没见到实物

   下面欣赏几件圆雕实物展品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价格不菲噢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各式圆雕作品,都明码标价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圆雕,清明上河图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圆雕 雕凤穿牡丹图盖盒

    二、浮雕,意到神会
        浮雕则是在平板材料上表现立体层次的效果,造型上有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 
                果,浮雕有“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根据器物形状
        巧妙地进行各种浮雕,这样能在有限空间里营造出立体感很强的层次效果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几件浮雕资料图片
    图左:浮雕人物首饰盒,清道光至咸丰(1821--1861),资料出自关氏所藏中国牙雕
    图中:镶嵌茜色雕花盒,清乾隆(1736--1795),资料出自《清代广东贡品》
    图右:浮雕人物花鸟钏框,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 资料出自关氏所藏中国牙雕
   (等到后来参观了“广州象牙折扇展室”,在象牙折扇珍藏品----象牙绫面绣花折扇看到这把象牙折扇的象牙
      边骨就是用高浮雕手法雕刻的)


    三、微雕-----以小见大
       广州象牙微雕有名,创始人冯公侠(1894---1963),于1932年在一粒象牙米上微孙中山《总理遗嘱》,共154个字,被誉为“神眼”。其子冯少侠继承父艺,不仅能在象牙米粒上微刻500多字的诗文,还能雕刻十八罗汉画像;其孙冯惠盈继承祖传技艺,也成为微雕好手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这是冯公侠从1941年----1948年,历时8年微刻的《四书》资料图片
冯公侠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微刻在象牙扇面上
全文共6万余字,分为288行,非常精密
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遗憾的是只见图片,没见实物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展出的两件象牙微雕实物 

    展馆中为了让游人看清楚象牙微雕,特意在象牙微雕前安置了放大镜,咱有幸透过前面的放大镜,将镜后一粒米似的象牙微雕看得清清楚楚,眼见为实,真是厉害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展馆考虑挺周到,特意在几个象牙微雕实物前安置了放大镜,便于游人清楚地用肉眼观赏微雕
当透过放大镜,看到镜后的微雕如此精细,惊叹不已,但光顾着欣赏,竟没注意作品的名称了


   四、镂雕-----出神入化
       广州象牙雕刻以镂雕技艺闻名于世,最具代表性的是玲珑剔透的多层象牙,镂雕技法不仅用于象牙球的制作,还被广泛运用于其它牙雕作品中,如花灯、花瓶、折扇、撒网船等等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几个清代广东贡品的镂雕资料图片
图左:茜色镂空八瓣盒清乾隆(1736--1795),资料出自《清代广东贡品》
图中:镂空人物提篮  清乾隆至嘉庆(1736--1820), 资料出自关氏所藏中国牙雕》
图右:镂雕《大吉》葫芦花,清嘉庆至道光(1796--1850),  资料出自《清代广东贡品》

      象牙球在明代称“鬼功毬“,镂雕象牙球是最富特色的广州象牙雕刻品种,将一块完整的象牙镂空成层层相套的球体,各层镂空雕花、精巧剔透、转动灵活。1915年,翁昭和梁雄制作的25层象牙球作品,参展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褒奖,如今象牙球已经可镂雕至50多层了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左图:25层象牙球去参展,获得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褒奖证书
右图:镂雕象牙套球,清同治至光绪(1862--1908)清代广东贡品

      这种镂雕象牙套球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有幸看到展馆内的一个11层牙球制作工艺过程,有点点明白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展出的这6个象牙实物,反映了一个11层牙球制作工艺全过程
分6个步骤(从左至右)
1、选料裁料,    2、车成球形,   3、钻出孔眼,   4、球内分层,   5、外层雕花 ,  6、内层雕花
亲眼看到这展出的牙球制作工艺过程,明白了最初从一个圆柱形的实体象牙料,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牙球的
想想镂雕11层牙球就这样复杂了
像现在已经可制50多层了,这制作工艺之浩大繁琐可想而知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四十三层鬼功球------龙凤呈祥牙球展品
1980年代,陈易为、马焰霞、叶秀珍、顾(?)礼祥等制作
这个位于顶端的牙球,制作工艺可想而知


    再欣赏几件镂雕展品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镂雕,雕开光柳亭人物故事天使图信插,清朝中期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镂雕,撒网船,1992年郭杏英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镂雕,23层异形象牙球花篮,2001年陈易为、翁耀祥、叶秀珍等作

    五、镶嵌拼接-----匠心独运
        常因用整块牙料镂不能做大,为克服此局限,则先镂雕好各部构件,再将之进行镶嵌榫接,像前面经看到过的撒网船、23层象牙花篮、首饰盒等大件作品,就是镂雕好的各部构件,再镶嵌榫接而成大件作品的。突破了以前整块象牙料雕不能做大的局限。
   象牙与象牙之间不仅可镶嵌榫接,象牙也可与其它材料(紫檀、犀角、玳瑁)进行镶嵌拼接,这也是广州象牙雕的常用手法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用镶嵌拼接法制成的几个作品的资料图片
图左:象牙雕花镜套,清同治至光绪(1862--1908),清代广东贡品
图中:牙雕群仙祝寿船,先雕群仙,再拼接。清(1644--1911)
           是庆贺慈禧太后寿辰的广东贡品,原藏北京故宫,现藏广州博物馆
图右:紫檀镶象牙十三行屏,是象牙与紫檀木镶嵌拼接,清乾隆至嘉庆(1736--1820),清代广东贡品

    参观了《广州象牙雕刻艺术展》,知道了象牙雕有圆雕、浮雕、微雕、镂雕这么多的技法;还可镶嵌拼接成大件;知道了广州的象牙球雕、象牙船和象牙微雕在同行业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观赏珍藏的展品饱了眼福啦。
    中国的折扇是从16世纪开始传入欧洲,立即深受追捧,以后中国以广州为中心,制造了数量惊人、引人瞩目的各式扇子。这些广州外销扇子,材质多样,从清代康熙、雍正及乾隆中期以前的象牙扇;到乾隆中期开始用玳瑁、黑漆描金、银、贝壳作扇面或扇骨;再到嘉庆以后的纸质、丝质、檀香木扇面等,反映了当时市场流行的品位和潮流变化,借一条条贸易航路,进行中西文化汇流。

    展出的馆藏外销扇真多,一一细细欣赏这些宝贝吧。
    从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年,中国出口的折扇是以象牙材质为主的,当时广州制作的象牙折扇,是利用密而宽的扇骨相叠而形成扇面,欧洲人称为瑞斯扇。早期象牙折扇的扇面彩绘,具有同时期被称为“中国伊万里”外销瓷的风格-----红、绿彩浓烈、显眼处还施金彩。到18世纪末广州的外销象牙扇制作达到鼎盛时期,整把扇子透雕复杂图案、混合了中国的几何图案和欧洲新古典主义的盾牌纹章。整个扇面的镂空处全用垂直的细如毛发的象牙丝填充,主体纹饰像悬浮于空中一样。但从19世纪开始,高质量的象牙折扇工艺渐衰落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象牙镂空彩绘“渔家乐”图折扇
清雍正(1723--1735),扇长:25.8厘米,展幅宽:19厘米
“中国伊万里”瓷器在欧洲流行后,康熙年间的外销折扇上也出现了“中国伊万里”的纹饰
这把象牙折扇正是一例,非常之珍贵
扇面彩绘处有3个开光,开光底部为白色,类似“伊万里”瓷的白瓷质地
开光用多种颜色绘以渔民打鱼为主题的“渔家乐”图和牡丹
边骨和扇谷加彩绘,扇骨间用丝绳连接
像这种康熙雍正年间的彩绘象牙折扇,是欧洲人的珍贵礼物,传世极少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象牙镂空山水花卉纹折扇
清乾隆中期(约1770年前后),长:26厘米,展幅宽:44厘米
这扇叶与前面的一把不同,是用丝带代替丝线相连,通体镂空
在中央开光的“双心形”内有宝塔、房屋和树木,并用垂直的细如毛发的象牙丝填充补地
“双心形”开光亦称“盾形”,是乾隆中期欧洲流行的标志式样
边骨深雕“菊花枝叶”纹,也是乾隆中期象牙折扇的特定形式
象牙薄片的镂雕工艺,至乾隆年间非常成熟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象牙镂丝人物纹折扇
清乾隆末年(约1785年前后)长:16厘米,展幅宽:28厘米
折扇象牙片薄如丝,通体镂空雕着由三个场景组成的中国古装人物故事
小开光是一个实心的椭圆,这是留着给刻印使用者的家族徽章或名字之用
扇叶的顶端镂空雕“双龙戏珠”、“麒麟凤凰玉书”、边骨深雕
这把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折扇,堪称乾隆末年象牙扇制作工艺的巅峰之作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象牙彩绘花卉扇
清道光(1821--1850)  长:23.3厘米 ,展幅宽:39.5厘米
此折扇扇叶和边骨均无纹,扇面以白、绿、褐、黄为主色调
一束铃兰彩绘,灵动漂亮,属西画“水粉”一类
体现这个时期半中半西的绘画典雅优美风格

    这些广州外销的高质量象牙折扇制作,在18世纪末达到鼎盛,后随着象牙折扇工艺渐衰落,在19世纪以后出现了用其它材质,像用纸质、蕾丝银、玳瑁、黑漆描金、丝质、檀香木等制作的折扇,由此外销折扇从原单一的象牙折扇进入多元化时代,特别是纸质扇,成本低、价格便宜,进入欧洲后取代了象牙扇,成为广州外销扇的主要品种,至道光中期进入全盛时期,纸质扇面均是双面工,正面描绘满大人图案、背面为山水花鸟景色,外国称之为“满大人扇”,又称“官家扇”,道光后不再生产。

    有幸看到几把鼎盛时期的象牙折扇珍藏品,开眼界了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接下来就继续欣赏用其它材质制作的折扇珍藏品了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玳瑁镂雕人物纹折扇
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  长:19厘米 , 展幅宽:35厘米
与乾隆年间的象牙折扇制作一样,整个扇面作镂空辟丝处理
再镂雕多个人物和花草树木、水榭楼阁
扇面中央横放着椭圆形的开光
椭圆形开光中间有“Julia"字样,显示此扇是送给一个名叫“Julia"女子的
因玳瑁材料贵、又难雕刻,道光后停产,故传世极少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象牙雕人物纹羽毛折扇
清道光(1821--1850)    长:27.5厘米    展幅宽:51厘米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银鎏金蕾丝烧珐琅山水花卉纹折扇
清乾隆--嘉庆(约1790--1800年前后)   长:19厘米   展幅宽:32厘米
其扇面和边骨都有蕾丝烧珐琅花卉纹
扇面中心有一“双心形”开光,开光内是一片湖面景色
湖面内有以蕾丝及掐丝珐琅工艺装饰的睡莲、水生植物和小船,湖边有一所房子和起伏的小山
构图虽简单,却制作难度大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黑漆描金葡萄纹折扇
清嘉庆(1796--1820)  长:26.5厘米    展幅宽:41厘米
黑漆描金是以木片为骨,上多层黑漆、在黑漆表面涂上红色漆胶,等半干后扫上金粉
金粉干后,用棉花抹去剩余金粉,露出描金图案
扇面有3个开光,中间为“双心形”,里面预留了一块双心形黑色块,为绘画纹章所用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黑漆描金加彩人物折扇
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  长:22.5厘米 ,展幅宽:3905厘米 
该扇扇面的主题纹饰分成3组,呈书卷形
内绘三组以清装人物及其家居为主题的“满大人”图案;外绕石榴、蝙蝠、花卉等吉祥纹饰
扇叶顶部及边骨均绘风景人物纹;扇谷绘葡萄纹
人物衣服及花卉装饰局部加红,鲜艳夺目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
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  长:25.5厘米 , 展幅宽:51厘米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
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  长:37厘米   展幅宽:67厘米
这把折扇好特别,扇面呈不对称型
一侧是彩绘庭院人物,人物面部为象牙片、衣服用丝绢贴上;另一侧为鸟、蝴蝶、玫瑰等
这种不对称型折扇及较为简化的描金人物纹,均属道光晚期式样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象牙纸面绘竹纹折扇
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  长:29厘米 ,  展幅宽:30厘米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红漆描金纸面折扇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绢面八角形
清道光中期 (约1830--1840前后)   长:42.3厘米 ,展幅宽:25.4厘米
绢面,扇面的这一面以浮手法绣“满大人”及其家人共6人
人脸为象牙片,衣服贴丝绢,庭院和边饰为彩绘,黑漆描金框封边
扇面的另一面(没看到,只有一把嘛)绘庭院人物图案,共30着便服的人活动其间,多人手上执折扇或团扇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象牙绫面绣花折扇
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  长33厘米 , 展幅宽:41厘米
扇面丝质绫面,前后两面分别绣有蔷薇、梅、菊花、蝴蝶、雀鸟等图案
扇骨是象牙;象牙边骨用高浮雕手法雕刻,顶端雕有蝙蝠、花蓝,其余雕人物花草树木等图案
配有专属的黑漆描金扇盒
该扇是广绣工艺与牙雕工艺的结晶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象牙绫面绣花折扇
正反两面绣有不同图案,正面绣竹、QQ;反面绣玫瑰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象牙绫面龙凤花鸟纹折扇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纸面折扇
清晚期 (约19世纪末)  长21厘米 ,  展幅宽:40厘米
西洋图案,男弹琴、女聆听,温馨浪漫,扇骨和边骨由竹制成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木质彩绘折扇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象牙纱面绣花折扇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檀香木纱面绣花折扇

    在广州折扇展室里,从清康熙、雍正及乾隆中期以前的象牙扇;到乾隆中期开始用玳瑁、黑漆描金、银、贝壳各种材质作扇面或扇骨;最后到嘉庆以后的纸质、丝质、檀香木扇面等一路观赏下来,尤其是几把象牙折扇珍藏品,实在是大饱眼福。

    再去别的展室看看。来到人称石湾公仔”石湾艺术陶塑展室,展出的有神仙人物、鸟兽动物陶塑,具有“古雅扑拙、精简苍豪、星神兼备、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清末民初进入全盛期。发展至今,蔚为大观、传承不绝。

    展出的诸多展品,是从馆藏石湾陶器中,选取的部分有代表性的名家作品,由此让游人领略传统民间工艺的精华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太白醉酒
民国 “潘玉书制”款   刘传作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从左至右,分别作于民国、清末民初、民国的如意神、孔子、宝玉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仿舒窑羲芝爱鹅
民国    “醉石轩”款    梁福作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白釉吕洞宾                                                                                          欧阳修 
                民国  “温颂龄作”款   温颂龄作                                           民国  “宋欧阳修梁醉石制于海湾”款
                                                                                                                              梁福作        商承祚捐赠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左:狮头鹅    民国  “霍津”款    霍津作
  中:珍珠熊   民国   “霍津造”款    霍津作  杨铨捐赠
  右:牛          民国     “霍津”款    霍津作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月白釉布袋罗汉
民国     “霍津”款    霍津作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绿釉刘海 
民国   “霍津”款    霍津作    商承祚捐赠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红釉苏武                                                                             关云长 
均为民国   霍文厚制”款     霍文厚作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白釉刘伶
民国   霍文厚制”款     霍文厚作     商承祚捐赠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
李逵  
民国  “南海湾溪刘传”款   刘传作       商承祚捐赠

    展出的这些都是馆藏选取的部分名家之作,作品不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