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4日
(2018-11-14 16:25:43)
标签:
学名人立家规文化 |
分类: 随笔 |
郭洁娴
家规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庭才能兴旺,国家才会繁荣昌盛。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就有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家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哲理、智慧,值得学习借鉴,发扬光大。
从古至今名人家族都有家规,不同的家族,有不同的家规。孔子的家规是学诗学礼。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不学礼就不懂得怎么立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家规严谨,后继有人。孙子孔伋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孔伋一生遵照孔子的教晦,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三字经》:“作中庸,乃孔伋”。说明了《中庸》是孔伋所著。孔伋还撰写了多篇儒家经典,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可以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相提并论。
西汉史学家司马谈的家规是尽忠尽孝。他在临终前对儿子司马迁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可分为三个阶段:幼年承欢膝下,事奉双亲,中年要事奉君主,为国家尽忠。老年要检查人格道德,最终达到圆满,扬名天下,为祖争光,显耀父母。他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撰写史书,完成他没有完成的心愿。
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子承父业,发愤图强,撰写史书。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成为中国史书的典范。《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史记》很有文学价值,语言生动形象,既是史书又是文学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主张早期教育,他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是他的亲身体验。梁启超8岁学为文,9岁缀千言,17岁中举。可谓是幼年成才。他还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特别注重对子女的早期教育,他每天公务缠身,东奔西跑,却忘不了给子女们写信,多年来他给子女们写了400多封信,沟通思想,因材施教,他主张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就是好样的。他说:“天下事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所以,他有9个子女,做什么的都有,而且都成为杰出的人才。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3人,分别为中研院的院士和中科院的院士。“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是极为罕见的。
我们不能和名人相比,但是,我们可以向名人学习。学习他们立家规,树家风,教子有方。像他们那样教育子女建功立业,勤奋好学,努力工作,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我们要把成文的家规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不成文的家规挂在嘴边,时刻用此规范子女。比如说,小孩子上学前,父母要叮嘱说:“上课好好听讲,下课不要打闹。”女儿要出嫁了妈妈嘱咐道:“为人妻,要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儿子准备结婚老爸要提醒他:“你选择她为妻,你就要为她负责,爱她一生,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不离不弃。”等等,这些话是对晚辈的约束,时间长了无形中就行成一种规矩,这就是家规。
(《承德日报》2018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