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医长风病
应在 句子上下功夫
郭洁娴
在翻阅旧报纸时,发现一则《纪晓岚“医诗”》的文苑轶事,很受启发。纪晓岚能把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著名的清明诗,删改成“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一首仅28个字的七言绝句,纪晓岚竟然删去8个字。把七律诗改成五言。改后层次结构不变,意义也和原诗相同,改得可谓妙哉!
纪晓岚为什么能删改杜牧的诗,就是因为他认真研究,反复推敲,认为杜牧写的这首诗有漏洞,有些说法过于局限,有些提法重复。比如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纷纷”可以不要。因为春雨贵如油,清明时节不可能有倾盆大雨,只要写雨,人们就会想象到是什么样的雨。“路上行人”,行人当然在路上了,所以说“路上”可以删去。“借问”和“牧童”也可以不要。
从纪晓岚“医诗”联想到我们写新闻,也应和纪晓岚医诗那样,认真分析研究每个字、每句话,只要把每句话研究透了,就不愁把文章写短、写精悍了。文章长的原因,一般来说都是不精炼、臃肿而造成的。在写文章时,如果能认真地推敲,分析研究每句话,或每句话中的每个字,把一些不必要的字删去,把一些假、大、空,故弄玄虚的词删去,使每句话都像压紧的螺丝,挤紧的海绵,文字虽然少了,文章内容却无缺漏,反而更精粹了。试想一篇700字的消息,平均每一句话按7个字计算,在每句话中删去两个多余的字,那么700字的消息,就变成500个字的消息了。不然我们都试一下,在句子上医治一下文章的长风病。
(《新闻业务参考》1984年,第四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