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画的定义、性质、及其特征

标签:
装饰画文化艺术微喷时尚 |
分类: 艺术微喷 |
http://s15/mw690/0036Yiqizy7bi20quyGce&690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类爱好装饰的原因有三:
(1)欲望。人们在物质层面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满足之外,显现出最原始的本能——好生和乐生、爱美的欲望和要求。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原始人的“爱美”观念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形成了。如距今二三十万年前,丁村人的球形和橄榄形石器;距今约3万年前周口店山顶洞人的石器形式均匀规整,且出现了石珠、石坠及用贝壳、鸟骨磨制、钻孔、截切、涂抹赤铁粉以染色并串联而成的装饰品,在满足实用需要的同时,产生了原始、本能的审美要求。
(2)两性的冲动。动物以本体的自然之美表达雌雄相悦之情,人类更运用身外之物美化、装饰、包装自身以取悦于异性。“女为悦己者容”即此。人类用羽毛、文身、各种饰物装扮自己,人类的童年萌动着的是质朴、自然、无为而为的本能。
(3)好胜的心理。如见到他人服饰美丽即求以竞胜之,这种好胜心理成为人类追求美的一种能动性,“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人类依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并逐步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装饰画(decoration painting),即将自然物象进行规则的变形,以作为装饰之用的绘画。凡是用来装饰器物、建筑及其他日用品,无论其选题、构图、色彩、造型如何,只
要以被装饰对象的要求为准绳,并使之与被装饰物统一于一体者,均属装饰画的范畴。
笔者认为我们现在开设的装饰基础课程应包括装饰绘画和基础图案的有关造型、构图、色彩和技法等基本内容。
所谓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来源于西欧和日本以“设计”和“构成”为中心的理论。既然是一种设计理论,我们仍采取兼收并蓄、取其精华的做
法,将其也作为基础课另外开设。
包豪斯的教训是,其理论注重功能主义和合理主义的设计思想,虽提到“艺术与技
术的统一”,但在教学上使艺术与技术分离,落入了纯技术的窠臼。这种分离,忽视了
美学的作用,为缺乏美术素养找到了借口,在设计中提出了反美术的论调,出现了不能画画、靠相机拼凑过日子的低能设计家。
装饰艺术设计是一种艺术的创造,离开美术设计是没有出路的。美术是设计的基础,装饰也是以美术为基础的。
一、装饰性
装饰画是相对纯绘画而言的,装饰性是它的艺术特点,与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纯绘画比较,显得更加“板”、“刻”、“结”。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程式化,更加
强调节奏和韵律。闻一多先生把写现代格律诗比作戴着脚镣跳舞,而装饰画就是一种讲
究格律、韵律的绘画。
二、工艺性
装饰画由于使用功能上的从属性,受生产和工艺方面的限制,如壁画的镶嵌材料、壁饰的锻铜工艺、壁挂的编织材料、陶瓷的彩釉、印染的工艺等不同的工艺或材料的限制,运用不同工艺或材料的装饰画有不同的特点,装饰画设计者不可随心所欲,只能遵
循工艺、材料的特点去发挥。例如,马赛克不易产生流畅平整的线条,不宜于写实手法;针织物必须考虑经、纬线的交织组合,由各种方形、梯形组合构成;剪纸必须概括、连贯、平面、整体,去掉烦琐的细节。
三、目的性
装饰画家与纯艺术家的目的有很大区别。装饰画家是被委托而工作的,设计、创作画面、图案时必须考虑委托人给予的条件和第三方——购买者、使用者的审美需要、习惯、接受能力及历史时代的发展因素、装饰部位、装饰面积、对所画内容和形式的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