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窑制作工艺概述
(2012-07-22 12:07:09)
标签:
文化 |
分类: 邛崃史话 |
·刘京彦·
七十年代初期,邛窑在中央、省、市、地各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开始重建和恢复工作。历经八年再现了邛窑历史的灿烂辉煌。其造型设计、制釉工艺、烧成制作、发展创新都取得了好的成绩。连年参加广交会,全国、省、市的工艺美术展销会。1977年夏,数十件邛窑精品入选国家赴美展,受到科学界、专家学者、上层政要乃至国外名流的高度评价。
笔者七十年代先后到古邛窑旧址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对搜集的古邛窑各类器皿残片实物,经仔细观察、判断、论证。认为古邛窑的制作工艺、彩釉、造型诸方面技艺超群,丰富多彩。研究邛窑遗址的著名专家陈丽琼女士说:瓷器由单色的釉下彩向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发展始于邛窑。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彩绘瓷的故乡,中国瓷器与科技发展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陶瓷艺苑中一枝绚丽的奇葩。中国古陶瓷著名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馆资深研究员耿宝昌教授说:高低温釉下彩、三彩更是邛窑的代表作品。其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
古邛窑品类丰富繁多。有乳白、浅黄、豆绿釉、褐色釉、蓝釉、三彩釉、黑釉、青花釉,也偶见粉红釉。品种有日用器皿、动物、虫鱼、人物、坛罐缸钵、茶具、酒具、灯具。最具特色的为说书俑、武士俑、鹦鹉杯、双耳罐、凤鸣壶、省油灯等约四百余种。其制作中烧成温度多在950—1200摄氏度之间,属中低温釉系,少有
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烧成产品。原材料选择多来自天然的陶土和矿石,一般器皿则施土釉。以白陶土(又称白鳝泥)磨细为浆成釉。人物、动物、饰品则施以彩釉。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各类天然矿石原料在高温烧成下的着色效果,从而加以采集筛选运用。如乳白釉以石灰石、太白石着色,黄釉以黄铁矿石粉着色。豆绿、宝石绿釉则用铜绿、孔雀石粉,分别分含量多少配比着色。黑釉、褐釉以赤铁矿、铁锈粉着色。蓝釉以孔雀石、锡厌等着色。所谓三彩釉是工匠们按配制的黑釉、黄釉、豆绿釉以手工在产品上绘制而成。经烧成后,相互浸润、渗透,产生窑变,形成丰富多彩的三彩釉。
从邛窑器皿残片、实物的光洁度、细密度、坯体自身的颜色推断,古人们制作过程一般是在地面上除去表土层,深入地下三到五米处打洞,取出所需陶土。经初选后,让其自然风化10到15天,由生土变成熟土,置于泥塘中浸泡数日,用畜力反复踩练,使陶泥成为溶融的浆状,再进行淘浆、过滤,则成为制坯原料,再磨细些则是土釉了。如需着色,则按所需比例,加入着色颜料,搅伴均匀后用石磨推磨至细,就成为各色彩釉了。
我市著名邛窑产品收藏家尚崇伟先生多年收藏的古邛窑产品约五千余件,经各方面专家学者观察、分析、鉴别、判断:一般生活日用产品如坛罐缸钵盆等,均系技工在转盘上的手工拉坯提捏成型,一般施以土釉。即将坯体置于釉浆中浸泡片刻、取出,根据装饰实用需要,放在转盘上转动,用竹制刮刀刮去多余部分和底部的釉液即可。这种土釉又称化装土。若产品是较为精细的装饰品,如人物、动物、酒具、茶具等,技师们用手工根据需要捏型。以木制泥雕工具雕塑成型,待干燥后再用配制好的彩釉液施釉,由技师在坯体上按造型需要以手工绘涂。通常用的方法有堆砌、雀啄、盖瓦式、重叠式、波浪式、涂抹法等。经高温烧成后产生各具色彩的艺术效果。所谓“三彩釉”亦是涂上黄褐蓝绿各色釉浆在坯体上涂绘而成。由于此种施釉效果在唐代盛行,故称为“唐三彩”。经研究鉴定,古邛窑的绝大多数釉色均是碱性反映。经权威专家考证:古邛窑的“唐三彩”早于洛阳铜官窑的“唐三彩”两百多年。
作者简介:刘京彦,退休干部。中国、四川省老年书法研究会会员,东坡诗社社员,崃山诗词学会会员、理事。
前一篇:说“邛”话酒
后一篇:2012年08月22日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