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御龙战法》耐心!三九寒冬才是股市“黄金底”

(2013-11-13 09:34:44)
标签:

投资技巧

炒股

黄金底

底部

抄底

股票

分类: 投资技巧

   《御龙战法》耐心!三九寒冬才是股市“黄金底”

  近一段时间以来,股市跌跌不休,“钻石底”早成了“暂时底”。两市成交量极度萎缩,市场进入了非常低迷的时期,那么股市的“底”在哪里呢?

 

  按照金融力学基本逻辑,股市波动的本质是买方和卖方力量博弈的群体金融行为。股市的运动变化就是多方和空方力量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从而形成了股市“周期性有规律”的运动。股市既有自然惯性运动,也有强迫干预运动,赚钱效应或亏钱效应的叠加就会形成股市的自然惯性上涨或下跌运动。政策的干预就会使股市形成上涨或者下跌的强迫干预运动。股市的最终运动是自然惯性力量和强迫干预力量的对冲的结果,并且强迫干预运动最终要服从自然惯性运动。

 

http://s6/bmiddle/0036W3MOty6EbmKcNetc5&690

  近年来我国股市由于空方力量的长期作用,亏钱效益的叠加,已经形成了自然下跌的惯性趋势(目前的多方干预力量还难以对冲空方的自然惯性下跌力量)。逻辑上说,股市的“底”就是空方力量彻底被耗尽或被对冲。只有让这个已经形成自然惯性的空方力量彻底被消灭,买方力量和卖方力量平衡了,或者说买方力量能够对冲卖方力量,市场趋势才有可能逆转。“穷则变,变则通”,这才是本轮行情股市的“底”或者说是转折点。也就是《易经》中所指出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阴阳转换临界点。

 

  具体到金融市场,表现为主要蓝筹股的分红率或者股息率相当于存款利率,更准确地说就是金融市场资金的无风险市场利率,或者说金融市场中的资本边际收益(单位资本产生的收益)相等。我国资金无风险市场收益率可以参考各家商业银行市场化发行的理财产品的平均利率或者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金融市场中最保守、最理性的资金(如养老保险金、规避风险的游离资金等)多投资于这类几乎无风险的金融产品。当蓝筹股稳定的分红率相当于或略高于市场资金的无风险收益率时,这类资金就可能会理性地进入股市购买蓝筹股,这就会增加股市的买方力量。此时,理性的卖方力量也不会再卖蓝筹股了,从而使买方力量可以对冲掉卖方力量,市场中最保守的资金都投资蓝筹股了,蓝筹股就不会再下跌了。蓝筹股止跌,股市就跌不动了,这就是股市的“底”。

 

  随着我国宏观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进一步降息和降准等),资金的平均无风险收益水平还会下降(不考虑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入,国际市场的资金收益率比国内低得多),会有更多的蓝筹股股息率、分红率相当于甚至超过市场资金的平均无风险回报率。那么,蓝筹股的投资者就不会再卖出蓝筹股了,同时也会吸引最为保守的市场资金购买蓝筹股。“把钱存在工行不如买工行的股票”,这种多方力量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是股市企稳之希望。

 

  其实,早在1994年至1995年、2004年至2005年也出现过类似的金融环境。其社会特征表现为,新股停发、股票交易量极低、大量证券从业人员流失、许多公司股价跌破其净资产、不少蓝筹股的分红率高过银行基准利率等。这就是典型的市场底,是卖方力量耗尽、买方力量浴火重生的转折点。

 

  目前,我国股市已进入冬天,股市的冬天里,投资者需要经受煎熬和考验。随着卖方力量的逐渐消耗,A股市场的日成交金额从几千亿元到现在的几百亿元,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萎缩严重,显示股市已在底部区域。市场的自然调整伴随着宏观政策的逐渐放松,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也处于下降通道中,最终会到达市场转折的临界点,或者说是本轮行情的底部。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需要耐心和坚持,政府也应该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培养多方力量,多出台一些有利于股市稳定的措施。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阴阳(自然界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金融市场中就是买和卖)的相互作用,阴的力量或者阳的力量在一定的时期会起主导作用,形成事物发展的趋势。但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使得阴的力量或者阳的力量不可能永远占统治地位。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趋势不可能永远持续上升或者下降,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力量的转化一定会发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三九寒冬才是股市的“底”,才是遍地财富的“黄金底”。投资者在股市的冬天要注意保暖,静心思考,同时也应该坚信,万物复苏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