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2018-11-06 15:53:24)分类: 【必修五】 |
滕王阁序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习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集会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
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
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
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
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
重点学习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
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
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
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
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
举例: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补充介绍:“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
提问: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用原句来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
(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
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用原句来回答。
答: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无路、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
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总结:怀才不用、知己难遇。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附板书:
前一篇:“对”“对于”“关于”之辨
后一篇:[转载]滕王阁序(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