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11-04 22:10:14)
标签:

转载

分类: 【必修五】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张帆

一、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   情景导入

电脑屏幕打字机效果展示内容,学生跟读。“一千六百多年前,在一个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季节,四十一位名士齐聚兰亭,觞咏之间畅叙幽情。酒至微酣,会稽太守王羲之即兴挥毫,天时,地利,人和,中国文化史上书文双绝的珍品《兰亭集序》横空出世……”

(二)   明确目标PPT展示)

1.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

2. 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

思考:《兰亭集序》全文虽然只有324个字,可作者的情感却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写到那些情感变化?用原文的话回答。

学生1: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

教师点拨:乐——痛——悲

2.师生共同大声诵读课文。(教师有意识的控制引导朗读的节奏,读出感情)

(四)局部探究

过渡性导入:作者在那一天到底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他的感情会由“乐生“痛”再到“悲”,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太守的心灵世界。

1.    赏析第一段,感受兰亭之乐。

活动一:回环往复

方法:请同学们自主诵读第一二段,且把段尾的“信可乐也”作为衬字加至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

教师示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信可乐也;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信可乐也;

……

(教师示范,学生自由诵读)

活动二:仿写练习

方法:请同学们从一二段中提取两个四字词并配一个两字词来诠释“兰亭之乐”。

    例: 兰亭之乐乐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欢愉

学生1: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美丽

学生2:兰亭之乐乐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优美

(教师点评学生仿写,PPT展示教师作品)

兰亭之乐乐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欢愉

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幽美

兰亭之乐乐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闲逸

兰亭之乐乐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温煦

兰亭之乐乐在仰观宇宙俯察品类的自由

……

小结:本段文字文采粲然,字字珠玑,是写景叙事的佳作。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山水的清幽中安享一种简洁诗意的人生正是作者的快乐之源。

2.    赏析第三段,体会兰亭之痛

(1)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请想象一下,五十年后的修禊日,我们全班同学在“兰亭酒家”集会。门口迎接的同学喊:“张老师来了!张老师来了!”定睛一看,你们的老师我拄着拐杖,佝偻着腰,分明是一个老太太了,而你们也是尘满面鬓如霜了。那时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兰亭之痛。

(2)    思考练习

①兰亭之痛,让作者深感痛惜的原因是什么?

②从第三段中找出具体语句来分析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思考认识。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兰亭之痛痛在俛仰之间已陈迹——生命过程的短暂性

      兰亭之痛痛在修短随化——生命长短的被动性

      兰亭之痛痛在终期于尽——生命结果的悲剧性

3.    赏析第四段,理解兰亭之悲

(1)    过渡性导入: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呢?作者的悲意又缘何而生呢?让我们分析句子找答案。

(2)    思考练习:

①观察“悲夫”前共有几个句子?(3个)

②请你在每个句子前标上序号。然后我们来做数学题,看看这三个句子能不能合并同类项?

明确:13句是同一个意思。“与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这里由过去、现在、未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表述了作者的一种困惑。

③如何理解句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含义

明确:作者认为把生和死看做一样是不对的。

小结:兰亭之悲,悲在对生死的感慨;

兰亭之悲,悲在对古今一致的思考与困惑;

兰亭之悲,悲在对漠视生命虚无存在的悲叹和否定。

(五)深入探究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生死观?

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①借鉴:否定漠视生命虚无存在

②摒弃:悲痛。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六)课堂练习

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情感怎样由“乐”转为“痛”的?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参照课堂内容回答,都是课堂主要涉及的问题)

(七)小结

王羲之由一次普通的文人集会引发了对生命的升入思考,以期探索出实现人生价值、实现永恒的方式,这也正是古今知识分子的良好传统。在不断的反思中强健自己的精神体魄,去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二、       自我反思与总结

(一)理论与设计

本课选自新课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是一堂青年教师汇报课。本单元是古文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古文,因此不是第一次接触古文,对文言文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第一课时已经交代了作者背景、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梳理了文意,完成课文翻译。因此,这一课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人生观的思考。

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为1.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2. 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因此就区别于一般以字词为主的文言文授课。第一环节回环读和仿写练习旨在明确作者情感,仿写练习仿照高考仿写,和我们的高考直接挂钩。

其次,思考与练习一直是我们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兰亭之痛”“兰亭之悲”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小组学习,以讨论的模式自主建构知识。主要参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第三,巩固练习要及时,知识是需要不断重复的,及时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本课实质上也是对我校六步教学法的实践,即教师主导——提出问题;学生探求——发现问题;主体互动——研究问题;课堂整理——解决问题;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反思小结——信息反馈。

(二)问题与诊断:

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1.学习目标明确,在课前展示学习目标,授课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容易把握课堂学习重点。2.思路清晰,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实质是梳理文章的脉络,清晰的脉络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背诵课文。3.回环往复的阅读法。第一段回环往复的阅读让学生能清楚的把握“兰亭之乐”,天时、地利、人和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呈现脑海。4.仿写练习,这一练习环节在设计时就直击高考,以课文内容为仿写对象,也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学生展示的作品也显现学生对这一环节的喜欢和仿写水平的高超。5.局部小结成体系,兰亭之乐、兰亭之痛、兰亭之悲很完善的诠释了作者的情感变化。6.作为一名新教师课堂操控能力较强,语速适中,有亲和力。(教师评价)

但本课作为一堂汇报课,存在较大的问题:1.合并同类型很难理解,对学生理解文意没有帮助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不如交给学生去思考,请学生来解释。2.生死观这个概念太大,范围太广,很难驾驭。生死观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课堂又没能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因此这一部分的讲解老师讲得云里雾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听课老师也云里雾里。3.课堂缺乏创新性,不能体现新课改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基本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做仿写练习时老师应该走下讲台去指导,师生缺乏互动。4.不善于调动学习资源,对学生的生活了解不够。5.板书较为零散,能反映作者情感的变化,但是不能体现作者的生死观。

修改方案:

1.删除“合并同类型”句子这一部分,改为问题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待过去、现在、未来的?你怎么看?”逐句分析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思路,这样的提问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问题回答情况体察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是否到位。

2.将大的生死观的探讨不宜放大,改为小的人生意义的探讨。可以广泛调动学习资源如将课堂内容探讨语文晨读《时间在流逝》联系起来。时间在不停流逝,我们应该怎么做?对时间的把握和生死观和人生意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我们认识到时间的短暂,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我们才能去思考人生应该怎么过,才能在此之上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否则生死观的说法只能是空中楼阁,看得见摸不着。

3.可以尝试进行课堂改革,以导学案的模式完成此刻的学习。除了生死观难以理解之外,其他各部分内容在知识上并没有难以理解的内容。导学案的方式既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将老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成为一名聆听着、指导者而不是宣讲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向老师提问,师生互动一起解决问题应该是比较有效的、受认可的一种课堂模式。

4.还是应该将字词作为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情感和价值观问题固然重要,但对于文言文来说,字词还应该是重中之重,如此处理课堂有本末倒置之嫌。

5.对课文诵读加以重视。如此美丽的文字需要我们反复诵读品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应该请一部分同学展示自己在诵读方面的才华,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有自己的特长。

6.将原来的板书:

兰亭集序

    ——良辰、好景、乐事

        (天时、地利、人和)

    ——生命过程的短暂性

         ——生命长短的被动性

         ——生命结果的悲剧性

    ——对生死的感慨;

——悲在对古今一致的思考与困惑;

——对漠视生命虚无存在的悲叹和否定。

改为:

[转载]《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反思与总结

作为一名刚踏上讲台的老师,这节课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没有经验固然是课堂不完美的原因,但个人作为一名老师的职业素养也确实有待提高。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一定要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都应该有所接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社会的阅历和老教师无法相比,课文涉及到的复杂的感情未必能够准确把握。既然我们不能行万里路,我们可以通过读万卷书来弥补我们的不足。一名优秀的教师建立不见得要经历许多是是非非,但一定要见过,怎么见?通过读书。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涯中,读书都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其次,走进学生。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实际上建立在推己及人的基础上而非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作为受教育者,他们的心理需要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更渴望学到什么东西?这些都是一位老师在踏上讲台教授知识之前应该掌握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生,一方面深入学生的学习,为他们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深入他们的生活,环境造就人,学生的学习、心理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勇于探索,大胆改革。课堂并非一尘不变的,大胆革新的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学生才真正愿意走进课堂,走近老师,走进语文。传统的课堂模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阶段的学生。因此,课堂一定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不是知识输灌的过程,而是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一个过程。老师的作用在课堂上应该成为一个“聆听者”,一个“重创者”,一个“组织者”。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仅要关注自身知识和能力层面的提高,还要重视技术和方法的积累,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的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慢慢探索。我能做的是逐渐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