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谈移就与比拟的区别

(2018-10-18 09:18:15)
标签:

转载

分类: 【语文点滴】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2004年7月第1版,2009年7月第10次印刷)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撰写的“精华鉴赏”中说:“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历来为人称颂。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然后分段对“通感”、“比拟”、“叠音词”的运用分别举例作了鉴赏。其中对“比拟”运用的鉴赏写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二是比拟。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它不仅使描写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像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既有叶如人般亲密无间,又有挤挤挨挨的动态效果;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叶子风姿绰约,流水含情脉脉,物静而情动。怎不惹人怜爱。

这段话中所举的例句及其赏析,除了“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可以说是用了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赏析算是正确的以外,其余所举的例句及其赏析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没有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而是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

作为语文专家为高中语文教师撰写的教学用书,是不应该出现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因为它会误导许多语文教师的认识和教学。这次我在为我校高一必修(1)出考试题时,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选择题:

下列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沮和桀溺是《论语》中写到的两个人物,这两个人都是隐士。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曾让自己的学生子路向这两个人问过路。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四句诗出自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中。

 D、《诗经》中的诗以四言为主,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屈原被称为中国的诗歌之父,《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五言诗起于汉朝,《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我给的答案是: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这句话运用的是移就的修辞手法,而不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结果是高一的语文教师不认可这个答案,先是说这道判断选择题的答案是D选项,后又说这道判断选择题没有选项,说是四个选项都没有错。我知道后,觉得有必要谈一谈移就与比拟的区别。

为了便于说清楚移就与比拟的区别,先对移就与比拟的概念和分类作一简说。

先说人们熟悉的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上面所引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比拟分成三种情形:“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前一种情形一般称为拟人,后两种情形一般称为拟物。

1.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的修辞手法。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把有生物拟人化,把非生物拟人化,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1)把有生物拟人化。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把非生物拟人化。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3)把抽象概念拟人化。如:世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不抛弃任何人。(流沙河《理想》)

2.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拟物手法也可分为三种情况:把人当作物来写,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

1)把人当作物来写。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2)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如: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高尔基《海燕》)

3)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如:他总是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再说人们较生疏的移就。

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过来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手法。移就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

1)移人于物。如: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海燕》)“高傲”一词是用来描写人的心理和神情的,现移过来用来修饰海燕的飞翔。

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老舍《济南的冬天》 )“慈善”一词是用来描写人的,现移过来用来修饰冬天。

2)移物于人。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墨的悲哀。(鲁迅《记念 刘和珍君》)“浓墨”一词是用来描写绘画或书法作品的,现移过来用来修饰人的情感。

3)移物于物。如: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郁达夫《故都的秋》)“衰弱”是用来描写事物由强变弱的,现移过来用来修饰蝉的叫声。

由上面对拟人和移就的简说可知:

1.移就并没有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即没有把物当作人写,也没有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物当作物来写,只是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过来用来修饰乙事物。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来看,属于偏正结构;从句子成分的角度来看,被移用的词语用在定语或状语的位置上。

2.比拟则要求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或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来看,属于主谓结构;从句子成分的角度来看,被当作人的物或被当作物的人、或被当作物的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描述是在谓语的位置上。

再来看开头《教师教学用书》对《荷塘月色》中语句的赏析之错。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是用来描写人(女性)的姿态和情态的,现移过来用来修饰荷花。这两个词都用在状语的位置上,当为移就的修辞手法。

2)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肩并肩”也是用来描写人的,现移过来用来修饰荷叶。这一词语也是用在状语的位置上,当为移就的修辞手法。

3)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脉脉”一词是用来描写人的神情,现移过来修饰流水。这一词语是用在定语的位置上,当为移就的修辞手法。

河南省宝丰县教育体育局席瑞起先生撰写了《略谈“移就”和“拟人”之异同》一文,刊在《现代语文》2006年第3期上,该文对移就与拟人的区别还是没有说清楚。如该文在谈移就中的“‘甲特性’移于‘乙特性’”时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句: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再和谐不过的。(《威尼斯》)

这句话用的修辞手法并不是移就,而是拟物,把建筑当作音乐来写,被当作音乐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描述——“节奏其实是再和谐不过的”, 是在谓语的位置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