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篱叟的博客
篱叟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48
  • 关注人气: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高一作文素材积累:孟子

(2018-10-17 20:03:44)
标签:

转载

分类: 【积累·写作】
一、永 远 的 孟 子

【导语】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提出的处世原则;“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孟子目光如炬,他看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以向社会、向时代、向历史赠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孟子的伟大,或许就在于此。

【作家·剪影】

一个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是让人民供在神坛上的圣人;一个反对战争的人,是具有博大胸怀的善人;一个热诚的,优游自在的,无所恐惧的人,是最能够享受人生具有理想性格的伟人。

                         精心雕琢儒家文化之花                                

2379年前,在古老美丽的东方,在峄山泗水之间,诞生了一位仅次于至圣孔子的儒学大师、大思想家——亚圣孟子。他,这位齐鲁英豪在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齐鲁大地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中闪烁着格外耀眼的光芒!

贪玩的童年。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这就是另一个著名的故事“孟母断绩”的故事。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心,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沉醉于儒学的青少年时期。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醉心研究的晚年。孟子在儒学方面的刻苦钻研,终于让他名声大噪,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他先后游历了宋、滕、魏、齐、梁诸国,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因为他的学说当时被人认为“迂阔而远于事情”,不切合战国时代急功近利、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可是孟子还是那么认真、那么执著、那么热情地到处宣传儒家的“仁义礼智”,讲解儒家的王道理想,推行儒家的仁政措施。他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也像孔子一样四处碰壁。

最后,孟子终于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编撰完成;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永远的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人间。

【名著·评价】

东汉赵歧首称孟子为“亚圣”,唐代韩愈称孟子为“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下”。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可见,孟子将永远是——

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文章有删节)

【观点·简析】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的思想最受到后世人的赞扬。

“我”本善良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简析: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资质看,人是善良的。人性中的这四端就如同我们的四肢。如果没有这四种心,简直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而其中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而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重要依据乃是人实现了对动物生存法则的超越,人在理性基础上生成的道德良知,使人能够推己及人,在心与心之间搭设彼此沟通的桥梁,敏锐地感受到弱者的不幸,并向弱者伸出救援之手。因而,对弱者的关怀,确凿地证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显示了人的尊严与高贵,反映出人性的璀璨光芒。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并以此为己任周游列国,推行他的这种治国理想,虽没有得到实施,但他的这种观点依然闪耀着璀璨的人性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思想·点击】

【问题】

《孟子·告子下》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能举出两个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吗?当你生活中出现这样的磨难时,你会怎样去做?

                                                                                      

【名句·回味】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孟子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长河中,闪亮的是他那思想的光芒。无论是修身养性、治国安民,还是教育学习、交友处世,甚或孝亲敬老等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

【参考答案】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他一举消灭了吴国,成就了千秋霸业。

司马迁受到宫刑,但他忍辱负重,最终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名垂青史。

做法:一帆风顺的路途固然令人向往,但缺少了曲折与坎坷,这样的路底蕴不会厚重。面对生活的磨难,人生的挫折,我要用磨难砥砺意志,锤炼精神。勇敢的从磨难中站起来,站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准备用自强不息对抗磨难,铸就生命的辉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