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赏古典诗歌(01):知人论世
(2018-09-20 22:19:54)分类: 【高考专题】 |
怎样鉴赏古典诗歌(01):知人论世
一.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
1.阅读下面首唐诗,思考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上面三首边塞诗分别出自盛唐、中唐、晚唐的诗人,诗中所表现的感情和体现的风格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王昌龄的《从军行》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表现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陈陶的《陇西行》既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
从风格上看,《从军行》给人的感觉是雄壮豪迈的,而后两首给人的感觉则是悲壮低沉,甚至是苍凉沉郁的。
盛唐时期,国家强盛,文人士子以参军戍边为荣,希望借此求取功名。所以当时他们的精神是激昂振奋的,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也是昂扬向上、充满斗志的。
中唐以后,由于唐王朝的不断衰弱,加上内乱不断,军队的士气早已不复从前,而边塞诗人的进取精神也在不断消磨,中晚唐边塞诗不再以写求取功名、报效国家为主,而以写思乡之情和表达厌战、反战的情绪为主。
2.阅读下面的诗词,指出这些诗歌与作者所处时代的关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国忧”。这一期间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二.不同的作家因其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
读下面两首诗,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杜甫还是李白写的吗?请说明理由。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对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解析】
李白诗鉴赏点:
(1)抓住“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分析。
“狂风吹我心”不一定是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而主要是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真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可谓神来之笔。 “西挂咸阳树”,“挂”的是什么?“挂心”,用虚拟的方法,夸张地表现出来。对客人的牵挂,艺术地放大,这只有李白想象得到。这叫做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
诗人因送友人归京,故思及长安,他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如此的神奇、别致、新颖、奇特、大胆。
(2)抓住“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分析。
这两句诗像说家常话一样自然、朴素,好似随手拈来,毫不费力。这正是李白清新飘逸,纯然天成的风格。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杜甫说李白的诗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里体现得非常鲜明。
杜甫诗鉴赏点:
(1)情感的悲凉。抓住“哭”“鬼”“愁”“老”“暮”“空”等来分析。“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杜甫哭的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哭”似乎已经成为杜甫诗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就符合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顿挫是指音律和谐,你能不能找到依据呢?
(2)前三联对偶,对仗的工整、精于雕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3)客观写实。对战乱的描写,背景的衬托,生存的环境。
(4)精雕细刻的细节描写。“炉存火似红”,渴望温暖却没有温暖,比“炉冷如冰”更能表现诗人生活困窘。
为什么李白与杜甫同处于唐代,且李白仅大杜甫十一岁,可李白如此豪迈飘逸,而杜老先生却总是愁眉苦脸呢?
经历不同。李白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呢,李白更多的人生体验来自于盛唐,诗歌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再加上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因而形成了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而杜甫呢,给他更深切感受的是安史之乱,诗歌的主导风格成熟于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因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更多的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
所以同一时代不同的作家因其主要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
三.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不同
下面两首词都是李清照所写,都写到了愁,两首的所写的愁有什么不同?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 舴艋:小船。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解析】
《武陵春》:
(1)“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联想想象写成的,化抽象为形象,用双溪来载愁,愁居然还有重量。
(2)“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那她一定非常愁闷了。而且“日晚”是日头很高的时候,可能是要到中午了,她都还不想梳头,可见心情非常郁闷!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李清照连打扮自己的兴趣都没有了,可能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了。
(3) “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
哀莫大于心死,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也就是陷入绝望,有什么比绝望更残酷的呢?多少轻生者选择死亡并非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恰恰是希望的丧失。所以第一首比第二首的愁更浓更重。这样的愁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角落,挣脱不了挥之不去。
《点绛唇》:
(1)“一寸”柔肠怎能承载起“千缕”愁思呢?
(2) “惜春春去……”春天就这样悄悄的走了,花就这样悄悄的落了,人的青春不就是这样悄悄地逝去的吗?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3)下片“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遍”字,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法排解。闲得发愁。
(4)结尾处“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却望不见归来的人,她在望谁呢?丈夫。说明丈夫还有可能回来,也就是说她起码还有人可望,心中还有希望。
第二首词虽也是愁,却仅仅是闺怨之愁,伤春之愁,盼归之愁,自然没有第一首那么伤感。
《点绛唇》写于北宋,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夫唱妇随、琴瑟和谐,所以她本质上是幸福的。而写第一首武陵春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这时的她丈夫死了,国家衰败了,家乡沦陷了,自己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坎坷。这时的愁才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如她自己所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所以同一个作家写同样的愁,但愁的时间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就不一样。这就是说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不同。所以鉴赏诗歌要了解典型作家典型的人生经历。
【总结方法】主要作家的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苏东坡的豪放旷达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陈子昂(公元661—702)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兰若:均为香草名。芊蔚:花叶茂盛状。
1.整体感知这首诗,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4分)
答:这首诗描写空绝春夏之间的兰若在秋风起时便枯萎调零的命运(2分),借以抒发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年华流逝而芳意无成的苦闷(2分)。
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托物言志。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或答比兴(2分)。前四句着力赞美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兰若凋零写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课后巩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此诗为至德年作,时当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
1.
答: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2.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