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畔——(1)小清河
(2012-07-04 09:37:16)
标签:
杂谈 |
“小清河,长又长,
小清河畔是故乡。
小清河,长又长,
千顷地,万担粮。------”
这是一首流行于八十年前的歌谣,用这两句歌谣来说我的家乡再恰当也不过了。我们家自明朝洪武二年由枣强县洼里庄迁来,至今已在小清河畔生活了670年,二十几辈人生生不息地繁衍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1)、小清河
说到小清河,自然离不开济南众多的泉水。
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闻名于世的泉城济南,素有“七十二名泉”的说法,主要包括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而被乾隆皇帝封为“第一泉”的趵突泉更是名动天下的地理奇观。三股水不知疲倦的喷涌了不知多少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写它:“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这趵突泉便是古书上所说的“泺”,关于它的最早记载可以上溯到《春秋》中记载的鲁桓公会齐襄公于泺上,这可能是济南市最早见诸于历史的确切纪年了。
在趵突泉的北侧,有一处古建筑——泺源堂,以纪此地为泺水之源。元朝诗人赵孟頫有首名诗:
谷虚久恐元气泄, 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从趵突泉流出的水,再汇入其它泉水向北流去,便是泺水。元代以前,泺水流到北园(现在的名字)附近注入莲子湖,向东流经古老的华不注山东侧,再向北注入大清河。赵孟頫的名画“鹊华秋色图”,正是刻画了这一带的湖光山色。
济南的伪齐王刘豫曾向金国称臣,做儿皇帝,被世人所不齿。他这个儿皇帝当得也很窝囊,所有的收入和开支都要向人家报告,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是,他发现了一条快速发财的重要途径——向内地贩运海盐,通过垄断海盐的运销牟取暴利。
为了打通这条发财的水运通道,他于建炎四年(1130年)下令开挖了小清河。小清河名字的由来,是相对于它北面的大清河。
经过现在专家的考证,小清河的中下游基本上是借用了古济水的故道,在今天的堰头村附近堆堰,以调节小清河的河水流量。通过开凿、疏浚小清河,济南市北部的原有大片水域迅速减小,并演化成湖湾交纵、半水半田的格局。由于土地肥沃、浇水方便,这里一直是济南市的大菜园,这种地貌特征保持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还十分明显。
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自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道入海后,小清河便成为一条以济南泉水为主要水源、独立入海的河流。1972年前,小清河上游的水一直可以饮用。河中鱼虾众多、水草青青,冬日则水气弥漫几十里不散,是中国最北一条冬季不结冰的河。往来的帆船不停地从城市运出布匹、石块、工业品等,从下游运来的是海盐、棉花、西瓜等。它不但是山东境内一条重要的水上航线,而且成为传播文化信息的一条管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