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姓氏考略》:第二十五章 蔡姓 [原创 2008-12-25 11:06:02]
(2012-07-26 10:14:0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各地源流 |
第二十五章 蔡 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蔡姓源出有三:
(一)蔡氏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
相传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第三的妃子叫彤鱼氏;最小的妃子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4个妃子共生有25个儿子。所以,《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据《潜夫论·志氏姓》载:“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后来,黄帝之后吉光的后裔姞
伯鯈建立南燕国。南燕国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45里处,小地名“城上”。所以,唐代著名古籍专家孔颖达说:“南燕国,
(二)蔡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
据《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蔡,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蔡叔度,即姬度,是周文王的第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弟兄。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自己的8个兄弟。姬度受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建立蔡国,并以辅佐为名,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纣王之子武庚,称为“三监”。灭商的第二年,周武王病故,由13岁的姬诵继位,即周成王,由他的叔叔周公旦摄政。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不满周公摄政,四处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旦有野心想篡夺王位。迫于流言,周公旦主动提出辞职,到洛阳躲避。周公旦下野后,武庚串通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发动叛乱。周成王重新启用周公旦。周公旦用了三年时间平息叛乱,杀了武庚。事后,“囚蔡叔度于郭邻”(《书经·蔡仲之命》)。不久,“蔡叔度既迁而死”(《史记·管蔡世家》),由他的儿子姬胡“率德驯善”,被周公荐为鲁国卿士。后来,周成王复封姬胡于蔡,以奉蔡祀,称为蔡仲。春秋时,蔡国因为国小势弱常受到周边强大楚国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都至新蔡(今属河南省),称上蔡;昭侯时又迁至州来(今安省徽凤),称为下蔡。至战国周贞定王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蔡王室子孙散居各地,以国为姓氏,称蔡氏。这支蔡氏称之为姬姓之蔡。最早有一些蔡氏是用复姓的。据《元和姓纂》载:蔡叔度之子蔡仲名胡,其后有蔡仲氏;战国有赵国的将领蔡仲其。《姓氏急就篇》也收有蔡丘。后世把这些复姓都与“蔡”姓混而为一。
女真族乌林答氏、满族蔡佳氏改汉姓为蔡姓。
汉族蔡姓主要以姬姓之蔡为主。
战国后期,流沛四方的蔡氏在燕国济阳(今山东菏泽)又显露头角。燕国济阳的蔡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登上政治舞台,贵为秦国相国。蔡泽自小聪颖好学,成年以后游列国。在秦国,他说动范睢向秦昭王推存他作了秦国相国。他的部署下,秦国向东灭掉了周朝。蔡泽在秦国居住10多年,先后奉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王政。秦王以蔡泽家乡纲成而赐其封号纲 成君。蔡泽后裔以“济阳”为郡望,尊蔡泽为济阳蔡氏一世祖。济阳郡的治所在今山东省济阳;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秦亡后,蔡泽的第五世孙蔡安于汉代迁徙至渔阳(今天津蓟县),传至第九世孙蔡和回迁河南汝南。
东汉时,蔡姓地湖南、河南都是名重一时的望族。在湖南有著名的耒阳蔡氏。造纸的发明者蔡伦就是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人。蔡伦(约61-121年),字敬仲,永平十八年(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宦者,建初元年(76年)任小黄门。蔡伦先后因侍奉4个幼帝,官至中常侍,封为龙亭侯。她在主管尚方时,不仅“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后汉书·蔡伦传》)而且还研制成功用成本低廉的树皮、麻头、破布等作原料进行造纸的方法,生产出了既轻便,又便宜的纸。这种纸后来被称为“蔡伦纸”。后因她参与宫廷政变,遂自尽而亡。蔡伦墓祠位于洋县龙亭镇。祠区占地30多亩,有山门、拜殿、献殿、东西配殿、蔡侯祠、东厢房、乐楼、垂花门及新建的蔡伦纸文化博物馆等古建筑。墓区有石瓮仲、祭亭、墓冢、明目池等。该墓祠于l95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耒阳蔡氏后裔为了纪念先祖蔡伦,以蔡伦的封号“龙亭”作为自己的堂号。
济阳蔡氏自蔡泽的第九世孙蔡和回迁河南后,一直在河南境域发展:第十三世蔡琼迁徙河南陈留,第十七世孙蔡麒迁徙兰考。至东汉时,蔡姓已成为陈留蔡氏的名门望族。陈留(今河南杞县南)的蔡邕以博学多才,扬名于世。蔡邕(132-192年),字伯喈,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他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精通经史,善辞赋,书法造诣堪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之称。东汉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镌刻后立碑于太学门外。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也称《熹平石经》。据说,当时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0辆之多。所以,蔡姓以陈留蔡氏为学问正宗。蔡邕女儿蔡琰(字文姬),与其父一样博学多才而又命运多舛。她被匈奴人掳走十二年,写下《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两首名作,不仅开创中国女性文学的先河,也更加提高了蔡姓的知名度。这一支蔡氏以济阳为自己的郡望地。陈留蔡氏被称为“世为著姓”。(《晋书·蔡谟传》)蔡谟(字道明)一族在陈留地位都十分显赫。据《晋书·蔡谟传》载:蔡谟的“曾祖睦,魏尚书。祖德,乐平太守。父克,少好学,博涉书记,为邦族所敬。”但“克以朝政日弊,遂绝不仕。” 西晋永嘉之乱后,晋王室南移。陈留蔡氏也随之渡江南下。蔡谟“避乱渡江,明帝为东中郎将,引为参军。元帝为丞相,又辟为掾,转参军,累迁中书侍郎、义兴太守、大将军王敦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代庾冰为吴国内史,入为侍中,迁五兵尚书,领琅邪王师,转掌吏部。”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苏峻发动叛乱,蔡谟参与平叛有功,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蔡谟卒于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任上。谥文穆。因此,蔡谟又被蔡氏后人称为南迁始祖。陈留蔡氏族人亦随琅琊王司马睿南下,卜居于丹阳(今江苏镇江)。繁华的江南重镇丹阳成了南下蔡姓族人的一个主要集聚地;因此,“丹阳”也形成了蔡姓的另一个重要郡望地。
南北朝时,迁居江陵的蔡大宝、蔡大业兄弟家族,已成当地的名门望族。据《周书·文苑上》载:蔡大宝,字敬位,原籍济阳考城。他的祖父蔡履为齐尚书祠部郎;他的父亲蔡点为梁尚书仪曹郎、南兖州别驾。蔡大宝少孤,而笃学不倦,善属文。梁元帝素闻蔡大宝的文才,“乃示所制《玄览赋》,令注解焉。”蔡大宝“三日而毕”。元帝大为赞赏之,赠遗甚厚。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四年(555年),萧詧在江陵称帝,任命蔡大宝为“侍中、尚书令,参掌选事,又加云麾将军,荆州刺史。进位柱国、军师将军,领太子少傅,转安前将军,封安丰县侯,邑一千户。”南朝后梁天保三年(564年),蔡大宝去世后,“岿(即后梁明帝萧岿)哭之恸,自卒及葬,三临其丧。赠司徒,进爵为公,谥曰文凯,配食詧庙。”蔡大宝有4个儿子,《周书》载:蔡大宝“次子延寿,有器识,博涉经籍,尤善当世之务,尚詧女宣城公主,历中书郎、尚书右丞、吏部郎、御史中丞。从琮入隋,授开府仪同三司,秘书丞。终于成州刺史。”蔡大宝的胞弟蔡大业也不简单。据《周书》载:“大业,字敬道,有至行。父没,居丧过礼。性宽恕,学涉经史,有将命才,屡充使诣阙。初以西中郎府参军随詧之镇。詧称帝,历尚书左丞、开远将军、监利郡守、散骑常侍、卫尉卿。岿嗣位,迁都官尚书,除贞毅将军、漳川太守。入为左民尚书、太常卿。”蔡大业逝世于南朝后梁天保七年。蔡大业有5个儿子,其中以蔡允恭最有名,“起家著作佐郎、太子舍人。梁灭入陈,拜尚书库部郎。陈亡入隋,授起居舍人。”有些研究蔡姓入闽的文章说:“允恭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谠论忤旨,被谪迁闽漳,其子蔡铠同时随之入闽。后来繁衍在龙海及粤东地区。”可能有误。《周书》载:蔡大业“岿之七年,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简。”萧岿是南朝后梁大定八年(562年)即位的,改国号为天保。“岿之七年”即是公元568年,就算蔡允恭是遗腹子,至唐垂拱二年(686年),也已是118岁,不可能“谠论忤旨,被谪迁闽漳”。《旧唐书》、《唐书》均有蔡允恭的传记。《旧唐书·文苑上》载:“允恭有风彩,善缀文。仕隋历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雅善吟咏。炀帝属词赋,多令讽诵之。”“贞观初,除太子洗马。寻致仕,卒于家。有集十卷,又撰《后梁春秋》十卷。”这里并没有蔡允恭“谠论忤旨,被谪迁闽漳”的记载。《唐书·文苑上》说的更清楚:蔡允恭“贞观初,除太子洗马。寻致仕,卒于家。有集十卷,又撰《后梁春秋》十卷。”可见,蔡允恭是在唐贞观初年已去逝的,怎么还会有垂拱二年的“谠论忤旨,被谪迁闽漳”呢?入闽的应该是蔡允恭的后人。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河洛地区申州、光州、蔡州三州府兵3600名入闽。同行有58姓军校。中原蔡姓族人也随军入闽,落籍于漳泉一带。
蔡谟自迁丹阳肇居后,其后裔于唐初移居浙江钱塘。唐会昌年间(841-846年),蔡泽的第四十二孙蔡剑(801-888年),字纯钩,任江南道节度副使,举家迁居洪州(今江西南昌),也有族谱载迁居筠州(今江西高安)。蔡剑之子蔡郊为行营判官。因与诸道行营都统高骈不和,高骈命蔡郊率弱兵进攻敌军,又不接济粮草兵器不予,使蔡郊陷于敌军中阵亡。蔡郊有2个儿子:长子蔡祥迁新昌(今江西宜丰);次子蔡彦礼于南唐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浙东有裘甫贼作乱,蔡彦礼之子蔡用元、蔡用明兄弟为避乱,举家南迁,由钱塘移居福建泉(州)之同安。王潮、王审之入闽后,蔡用元兄弟又徙居仙邑赤湖蕉溪(今仙游枫亭东宅村),为莆阳蔡氏开基始祖。后来,蔡用明又迁居晋江青阳。蔡剑的后裔分布于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港、澳、台以至东南亚各地。唐末,蔡剑的胞兄蔡讱也从考城南迁至福建莆阳(今福建莆田市)。
唐光启年间(881-885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时,又有大批中原蔡姓族人随军前行,开基于漳州、同安、兴化等地;其后裔分衍于广东的梅州、广州等地。
唐乾宁四年(897年),河南光州固始的蔡炉为避中原战乱,率部53姓入闽,迁居福建建阳县麻沙。蔡炉(856-950年),字延器,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乾符五年(878年)进士,曾任德州知州,迁东昌刺史,乾宁二年(895年)以守郡功加封凤翔节度使。他入闽后,到了建阳县,“观县治之西七十里名曰永忠之麻沙,钟光岳之英、孕山水之秀,(唐)天复二年壬戌(902年)正月初十日择镇北而居之,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焉。”(见《庐峯蔡氏族谱》)蔡炉的第四世孙就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的蔡元定。
宋太平兴国3年(978),蔡剑后裔、蔡斋翁之子蔡嵩、蔡岑兄弟呈报于州,并请于朝将盐步镇改为县。太平兴国6年,朝廷批准将盐步镇改为新昌县。蔡嵩、蔡岑献已居为县衙,以已地建城郭,营县治,凡公家所需之费悉数供给,倾全家资财,被敕封为孝义灵春王。
至宋代,蔡姓在南方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著名的“南阳蔡氏”;当时有一句俗谚称:“陈林王郑蔡,天下占一半”。据莆田东沙《蔡氏族谱》和仙游枫亭谱(蔡襄族谱)载:蔡用元乃是这一支蔡氏入闽的始祖。据当地族谱世系排列:蔡用元传蔡瑾,蔡瑾传蔡显皇,蔡显皇传蔡恭,蔡恭传蔡琇。蔡琇之子就是著名的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也就是说,蔡襄是蔡用元的第六世孙。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书法上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列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蔡襄去世后被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原居仙游赤湖蕉溪之畔卧牛山麓,康定二年(1041年)移居莆田城南蔡宅村。蔡襄第二子蔡甸迁居福州归仁里。嘉定年间(1220—1224年),蔡襄后裔蔡成次子蔡度从蔡宅移居莆田灵川东沙,后开科海头,坪洋、东蔡、西厝、后门亭等地。据晋江《龙江蔡氏大宗主谱牒》载:蔡襄后裔相继传入泉州、晋江,历八传至蔡德原开基东石蔡,至第三世又为东石十支、十六房蔡:金铺、衍泽、银炉、珠泽、西霞、玉井、前埔、西湖、东埕、松窟埕。
熙宁三年(1070年),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蔡氏、蔡剑的第九世孙蔡京、蔡卞兄弟又同科进士及第。蔡京(1047-1126年),字元长,先后四次任相,共达17年,他与宦官童贯、杨戬、高俅等把持朝政,权倾朝野。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即位后,蔡京才以误国罪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蔡京胞弟蔡卞(1058-1117年),字元度,绍圣四年(1097年)拜尚书左丞,官至枢密院事。蔡京、蔡卞兄弟俩同时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蔡京的书法“冠绝一时”,跻身于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蔡卞书法圆健遒美。《宣和书谱》称其:“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世居临安的蔡源(字世洪)南迁;其长子蔡维孟,徙吴,居太湖洞庭西山,先后迁至武进横林,为始迁祖。(见《昆陵蔡氏宗谱》)
至明代,福建、广东的蔡氏族人开始向海外迁徙。明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1644年),福建严重灾荒,漳泉两府建灾民相率渡海到澎湖谋生,当时同安的蔡鸣震迁徙至澎湖。据专家考证,明代“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之一的蔡氏始祖蔡崇,是蔡襄的裔孙。
至清代,有更多的沿海地区蔡姓族人相继迁徙台湾。据当地族谱载: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年),金门人蔡相将、蔡道宾兄弟等由金门迁居到澎湖。清康熙年间,又有南安人蔡为谢、蔡廷、蔡构等入台开垦。台湾许多书籍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如《云林沿革志》载:永历年间,一位蔡姓的郑氏屯弁,与蒋姓合垦于港东中里(今屏东县西势乡)。《台湾文化志》载:永历年间,龙溪人蔡振隆,入垦更寮庄。《台湾篇》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安人蔡为谢,垦于大糠榔西堡岭仔庄。康熙四十年,晋江人蔡某,与陈、郑二姓垦于大丘田西堡。康熙末年,晋江人蔡某,与黄、吴二姓垦于茑松堡鳖鼓庄;蔡廷开垦打猫东堡淦楼庄(今嘉义县属);蔡搆居于大丘田西堡,经营鱼塭。据统计,蔡姓人口是在台湾姓氏人口中排列第八的大姓,近百万人。台湾的许多历史与蔡姓都有很大的因缘。如清水镇原名牛骂头,居住此地的蔡姓族人为了纪念其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入台的开基始祖晋江青阳的蔡清水,特将牛骂头改称清水街(现称清水镇)。高林一房的蔡氏后裔迁居台湾艋;其在台湾的堂号“青阳衍派”。晋江金井塘东村的蔡氏后裔迁徙台湾,繁衍了台湾塘东派蔡氏等。也有许多蔡姓族人迁徙世界各国,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各地以及日本为最多。
如今,蔡姓人口较多,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列中为第4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6%。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郡望地除了济阳、汝南之外还有丹阳高平、南阳、朔方等;主要堂号有:九峰、龙亭、济阳、福谦、九贤、惟寅、承启、亲贤、贺岁、克慎等。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4省蔡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蔡姓人口的44%。
二、入明与定居
唐咸通年间(860-874年),蔡一翁(即蔡用明)由固始入闽,授莆田尉,继仙游卜居晋邑南城外青阳村,传十三世,世辅,生三子,次子蔡让迁潮州;第三子蔡贵治迁居南溪。第十七世蔡智生子蔡信。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第十九世孙蔡振吾迁居福建明溪城关,为明溪蔡氏开基始祖。蔡振有3个儿子:蔡廷缵、蔡廷绍、蔡廷纲;其中,次子蔡廷绍又有6个儿子:蔡学孟、蔡学颜、蔡学圭、蔡学元、蔡学程、蔡学朱。幼子蔡学朱的裔孙蔡胜忠(又名华新)迁居三元区星桥。后来,又有后裔迁居明溪瀚仙石珩。(见明溪雪峰《济阳蔡氏族谱》)
唐末,为避战乱,有蔡氏诸子孙侄分散而居宁化。(见《崇正同人系谱》)台湾《蔡氏族谱》载:先祖有李通者,以与韩侂胄忤,宋庆元间(1195-1200年)窜道州,子孙分散。后自宁化迁梅州。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名臣蔡襄的第六世孫蔡諲因避族相蔡京、蔡卞之祸,自莆田仙游迁往尤溪县,住十七都(今尤溪县洋中镇台峰村)樟溪白叶黄坑口。据尤溪《桂峰蔡氏家谱》载:蔡諲为北宋名臣蔡襄之后、蔡颙的第三子。蔡諲有3个儿子,分为天、地、人三房。蔡諲的第三子蔡农迁居尤溪十七都叶宅。南宋庆元年(1195年),蔡农的次子蔡煌从尤溪十七都叶宅迁居尤溪十六都三石井头塆。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蔡煌的第三子蔡长从三石井头塆迁入桂岭(今桂峰),为尤溪洋中桂峰蔡氏开基始祖。桂峰蔡氏后来又分衍为黄、玄、阴、天四房。梅峰(洪坑、丹坑)蔡氏、际口村(目口、田头洋、潭边、田溪)蔡氏、际深村际头蔡氏都出自桂峰蔡氏。尤溪台溪东山蔡氏则是由蔡襄的第十四世孙蔡雄从尤溪县洋中乡桂峰村迁居尤溪台溪的东山,繁衍成尤溪台溪东山蔡氏;其后裔分布在山头、安阳、坑美等村以及扩衍至湖南和福建的永泰、南平等地。第二十六世孙蔡文饕从桂峰迁居尤溪十四都双洋,为尤溪西滨双洋蔡氏开基始祖。蔡氏子孙奉行“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才人倍出,据族谱统计,明清两代中出过进士者3名、贡生者12名、秀才者412名。
南宋初,蔡福粤迁居宁化。据《河婆风土志》载:以淑公为始祖(一世),传至二十五世福粤公,由河南汝上蔡迁居福建宁化赤岗高梧村。而后,继徙粤地程乡(也有族谱称迁居广东梅州松源)。福粤生二子:长禄兴返迁宁化;次禄星立基程乡,后衍河婆。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蔡起三从三石井头塆迁入梅峰斜垅(今启垅),为尤溪梅峰蔡氏开基始祖。明万历五年(1577年),蔡起三的后裔蔡源财、蔡源渊、蔡茂秋等迁居到王坑自然村,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梅峰蔡氏扩衍至启垅、王坑、坎兜、上榜洋。
明代时,尤溪桂峰蔡氏的蔡全义迁居沙县西门,后又迁徙至高沙椒沣。尤溪桂峰蔡氏第十五世孙蔡元州迁居沙县高桥。
清顺治五年(1648年),蔡观安从尤溪洋中镇十七都牛头坪迁居尤溪县联合联南村王元堡,为联合乡蔡姓开基始祖。尤溪联合蔡氏有联南、东边等支系,人口达1642人,分布在联南、联合、联东、东边、惠州等村。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蔡从禄从尤溪洋中镇梅峰村石垅迁居尤溪十二都岭兜(今联合村)。蔡从禄有3个儿:长子蔡申、次子蔡健、第三子蔡顺。蔡申、蔡顺无传。乾隆二十一年(1956年),蔡健之子蔡挺秀(字琳盛)迁居尤溪的东边村北峰洋头,为东边蔡氏开基始祖。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尤溪洋中桂峰一支蔡氏迁居尤溪的台溪洋尾王宅蔡厝。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尤溪梅峰蔡氏第二十七世孙蔡直鏞迁居沙县城内。
清代时,南平季坑村蔡氏迁居沙县的高地村。 清末,又从泉州石狮蔡氏迁居沙县的岭兜高溪、椒畔村。
三、迁移
宋时,蔡氏后裔自宁化迁居梅州。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尤溪桂峰蔡氏第十五世孙蔡仲举迁居延平迎仙坊。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尤溪田头洋蔡氏第八世孙蔡成平迁居福州市连江县琯头镇。
明嘉靖七年(1528年),尤溪桂峰蔡氏第十五世孙蔡庆迁居古田松洋。
明代时,尤溪桂峰蔡氏第十二世孙蔡通宝迁居福州下渡;第十四世孙蔡阳生迁居延平府小水门;第十八世孙蔡启宇、第十九世孙蔡登瀛迁居福州水部;第十八世孙蔡成平迁居福州连江县琯头,蔡希泌迁居闽候,蔡玉珂迁居南平高州,蔡十郎迁居南平;第十九世孙蔡永归迁居江西省,蔡斯璋迁居南京应天府,蔡肇罕迁居福州。尤溪梅峰蔡氏第十二世孙蔡大壮迁居福州下度,蔡大友迁居莆田;
清代时,尤溪桂峰蔡氏第二十世孙蔡懋讲迁居福州,蔡升如迁居建宁府水西门,蔡行锭迁居南邑余西里长漈,蔡良省迁居南平城,蔡良驭迁居建宁府,蔡成志迁汀州府;第二十一世孙蔡行煊迁居古田凌洋,蔡德俊迁居闽清十四都马坑,蔡常馨、蔡常富、蔡常发、蔡常苍一起迁居福州南台,蔡积元迁居南邑岳溪,蔡行昌迁居福州南台闽岭顶,蔡行淑迁居南邑香坑,蔡长义迁居南平岳溪;第二十二世孙蔡序节迁居建宁府,蔡幼藩迁居南平吉溪,蔡序龙迁居古田,蔡序星迁居南邑长安北里铁场,蔡大仙迁居福省候官县牙道巷,蔡振钜迁居南邑吴山洋,蔡序偲迁往福宁州,蔡序锭迁居福州南台闽岭,蔡序归迁居江西省,蔡序思迁居福宁州;第二十三世孙蔡念旺迁居南邑九龙,蔡念品、蔡念隽迁居高州,蔡念璟迁居建宁府,蔡元坦迁居福州,蔡念瑾迁居南邑小市;第二十四世孙蔡笃楣迁居南邑王南州,蔡延渭、蔡延澧迁居建宁府建安县南瓦口进山下村,蔡笃荣、蔡笃葱、蔡笃兰、蔡笃荇、蔡笃森、蔡梦麒迁居建宁府,蔡笃辅迁居候官青龙社;第二十五世孙蔡弘波迁居建宁府建阳县洋坑,蔡同勤迁居南邑清风岭;第二十六世孙蔡正钦迁居南平岳溪,蔡宗京迁居南邑西芹芦溪口,蔡铭珍迁居南平村合;第二十七世孙蔡登渊迁居建宁府蓬口村,蔡国旺迁居南平村合;第二十八世孙蔡祖文迁居南平,蔡登溶迁居南平龙池,蔡文彩迁居江苏省常州市勤三村南首,蔡益枝迁居四川乐山市。尤溪梅峰蔡氏第廿四世孙蔡维忠迁居贵化县城东;第廿六世孙蔡正亮迁居南邑里,蔡正和迁居漳湖坂,蔡正境迁居宁府溪口;第廿七世孙蔡肇城迁居建宁府住坊街,蔡直经从父蔡正亮迁居南邑漳湖坂新宅里。
民国35年(1946年),尤溪联南蔡氏的第十一世裔孙蔡龙闽(字有恒)移居台湾。
民国时,尤溪梅峰蔡氏第二十七世孙蔡直草迁居建宁府;第二十八世孙蔡昭修、蔡昭仪迁居福州;蔡龙角迁居将乐县。
第二节 分布
三明市有蔡姓人口有24072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25位,占全市总人口的0.90%。三明市蔡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尤溪县、永安市两县(市);两地共有蔡姓人口15959人,占全市蔡姓总人口的66.30%。其中,以尤溪县蔡姓人口最多,有12753人,占全市蔡姓总人口的52.98%;永安市有蔡姓人口3206人,占全市蔡姓总人口的13.32%。其他依次为:三明市区2767人,沙县1849人,大田县842人,清流县527人,宁化县478人,明溪县472人,将乐县468人,泰宁376人,建宁县334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有蔡姓人口2767人,占市区总人口的0.97%。其中,三元区有蔡姓人口1225人,分布于城关街道186人,白沙街道427人,富兴堡街道260人,荆西街道95人,岩前镇35人,莘口镇20人,中村乡15人,城东乡187人;梅列区有蔡姓人口1542人,分布于列东街道686人,列西街道583人,徐碧街道196人,陈大镇63人,洋溪乡14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蔡姓人口47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1%。其主要分布于:城关、瀚仙、雪峰等地。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226人,瀚仙镇31人,胡坊镇25人,沙溪乡32人,夏阳乡20人,盖洋镇73人,夏坊乡20人,枫溪乡5人。
三、永安市
永安市有蔡姓人口占全市各县(市、区)的第2位,有3206人,占该市总人口的1%。其主要分布于:燕东街道、燕北街道、燕南街道、燕西街道、洪田、西洋、小陶、青水、上坪等地。
四、清流县
清流县有蔡姓人口52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6%;其主要分布在:嵩溪乡有291人,龙淳乡有110人,嵩口有29人,其余乡村均不足20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蔡姓人口47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4%;其主要分布在:城区、城南、济村、淮土、安乐、 曹坊、水茜、石壁、翠江等地。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蔡姓人口84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3%。分布在全县的4个乡镇的6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村庄有1个。全县蔡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文江乡的大中村,有491人。全县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169人,济阳乡50人,文江乡509人,均溪镇86人,桃源镇28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蔡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首位,有1275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5%。具体分布为:城关镇1201人,梅仙镇128人,台溪乡2774人,管前镇12人,八字桥乡4人,联合乡1117人,新阳镇34人,洋中镇5865人,西城镇61人,中仙乡210人,溪尾乡424人,汤川乡79人,坂面乡23人,西滨镇(含尤溪口)820人。
八、沙县
沙县有蔡姓人口184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6%;具体分布为:凤岗街道284人,夏茂镇176人,青州镇270人,高砂镇359人,高桥镇163人,郑湖乡352人,其余乡镇均不足百人。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青州镇的青州村、洽湖村、异州村大小坪,高砂镇的岭兜高溪、樟墩主村,高桥镇的高桥村,郑湖乡的高地村都是蔡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县有蔡姓人口46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8%。具体分布为:光明乡129人,漠源乡4人,南口乡14人,万全乡14人,安仁乡6人,大源乡7人,余坊乡人,古墉镇129人,万安镇47人,高唐镇18人,白莲镇43人,黄潭镇11人,水南镇32人。
十、泰宁县
泰宁县有蔡姓人口37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9%。具体分布为:杉城镇131人,朱口镇8人,上青乡4人,新桥乡26人,大田乡4人,下渠乡30人,开善乡157人,梅口乡7人,大龙乡9人。
十一、建宁县
建宁县有蔡姓人口33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3%;其具体分布在金溪4人,溪口32人,里心21人,黄埠3人,客坊10人,黄坊25人,溪源165人,均口20人,伊家4人,濉城50人。
转自http://linziyun.blog.hexun.com/27409924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