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民族中学语文组文言文教学评课稿三篇
(2013-01-21 19:31:27)
标签:
杂谈教学活动 |
分类: 语文组 |
饶晓月老师评章美华老师执教的《课 外文言文有效教学》
授课人:泰顺县育才中学 章美华
评课人:泰顺县民族中学
文言文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得往往是云里雾里,学得也往往是一头雾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梳理文言文知识,以便在本学期期末考试中正常发挥,11月30日,章美华老师在八(1)班上了一节期末课外文言文复习课。整节课章老师分“读、说、做”三步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这三步既表现了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这三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首先,章教师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因为读中领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体会、领悟。这样可使学生很自然地对课文有所领悟、认知,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接着教师通过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课堂设计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每提出一种见解,都必须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既可以检验探究活动的效果,又促使学生运用获取的信息,并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夏慧慧老师评翁飞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课
评课人:泰顺县民族中学 夏慧慧
一.导语的展开激趣导入有新意
导语中,翁老师老师由自古英雄出少年导入对元方的认识,引导学生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同时激发了他们要懂礼守信。导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讲解上,翁老师老师对古文中翻译的组词法和换词法,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把此环节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翻译课文的检查上,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字词难点进行了重点讲解,指出了文言中的通假字,引起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重视。在讲解时,还作了一个非常恰当而直观的“文馨提示”。
在指导方法后,翁老师老师马上让同学带着方法去品读和表演课本剧。这一过程正是方法与实践的最好结合。
三、结合注释,扎实语文基本功
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难度,既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四、高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力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缺点:
虽然这堂课是成功的。但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努力调动起课堂氛围。
2、本节课中,教者的评价显得较苍白,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等作用。
评纪慧敏老师《石壕吏》
下面我就纪老师的课,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整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流畅。纪老师从各朝各代的文学样式谈起,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文注解①的了解,从而进入对本文的学习——《石壕吏》,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前,不忘对朗读要求的明确,朗读完后,先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作整体感知:1、石壕村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围绕文中哪句话展开叙写?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作研读赏析,包括“析字赏文”和“添字加句”,有了对文本的透彻了解后,请学生进行背诵,并作进一步的探究。所以整堂课基本上能做到一气呵成,环环相扣。
(二)老师的准备、设计比较充分。虽然一堂课上的内容不可能完全预设,我们也反对课堂上老师不顾课堂生成、天衣无缝地按照预设的情景循序渐进地推进,但老师课前充分地设计准备,一定会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好处。纪老师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他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肯定化了不少的心思,图文并茂;有关文本及其相关知识的链接内容丰富,所以在整堂课上刘老师能表现得自信、洒脱,师生之间融洽的合作,较好地处理课堂生成,我觉得比较多地还是得益于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也可以看出一个年轻老师较为端正的教学态度。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态度也应该贯穿在纪老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的。
(三)学生的合作交流比较频繁,并能相时而动。新课程比较强调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但也许是因为新课程实施了几年、老师们感觉有些“疲软”的原因吧,如今的不少课堂上又开始“沉寂”下去了,平时上课总感觉让学生讨论一下或议一议,太费时间,不如叫一两个学生讲一讲,然后直接“给出”来得快捷,这样做虽然能使课堂教学计划如期完成,但学生整体参与课堂的情况肯定大打折扣。但纪老师的课上能经常及时地让学生动起来,可见老师平时在课堂上已养成了这样做的习惯。
值得商榷的地方;
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作为诗歌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即语言的凝练。如何准确地理解诗歌凝练的语言,这就有赖于形式多样的品读,比如整体感知时可以读相关内容的句子;“析字赏文”时更可以采取一生读、一组读或全体读的多样形式,以更准确地体味某个字词的内涵;赏析完后再作一个整体品读。但纪老师在这堂课上只读了一遍,背了一遍,弱化了学生品味的过程。
2、课堂上老师引导的方面相对欠缺,有几个地方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导”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习得某种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析字赏文”这个环节,老师在投影幕上分成了(一)、(二)、(三)三块,但在进行这个环节时,都是采用师生共同合作的单一形式解决的,事实上老师的讲解也更多了一些。这里如果换成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一),待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再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二)和(三),这个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所谓课堂教学的“一课一得”,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同样在“添字加句”这个环节里也有这样的情况,怎么添,添什么内容,老师在第一处与学生一起圆满地完成后,学生基本上习得了这种添加的方法,接下来就可以放手地让学生去做。学生在合作中体会想象的乐趣,体会“添油加醋”的方法,做老师的何乐而不为呢?
3、教师要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小结和梳理。及时地在各个环节后进行小结和梳理,可以有效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从而培养能力。在这一点上小刘老师课堂上相对欠缺。比如重点字词“考考你”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些注释将全文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说一遍,做到文句流畅。又如在“添字加句”环节后,再让学生结合添加进去的内容将全文用现代汉语说一遍。当然这可能会使课堂内容过于繁复,但要看怎样设计了。
总而言之,没有最好的课,只有更好的课,语文教研活动的意义也就在这里。执教老师提供一堂公开课,让大家“说三道四”、“评头论足”,进而提升各自的专业水平,这是很需要一种勇气和奉献精神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正如课堂中的一些优点一样,对于执教者和听课者来说同样是弥足珍贵的,我们无须去比较谁的课好,谁的课不好,只要通过参与听课和评课活动,带回去一些课堂教学中的借鉴和思考,进而使自己的课能演绎出“常态下的公开课”,那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所以最后还是要感谢小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