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板块》评课稿
(2012-12-06 18:46:11)
标签:
教育 |
《地球表面的板块》评课稿
1、是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史,即从科学家发现问题,到建立、修正自己的理论的过程;
2、是师生间共同对话,共同学习,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
3、也是学生经历、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又是科学假说的建立,及不断修正的过程;
1、增强的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
2、让学生经历学科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这堂课所涉及到的科学方法主要是科学假说,假说在科学发现中非常重要,而且假说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且需实践的检验或者说是证据的支持,支持的证据越多,假说也越准确。科学家重在寻找证据,但对于学生、课堂教学而言,让学生寻找证据是不可行的,我认为应该变“证据的寻找”为“证据的分析”,而证据的寻找应该老师帮忙完成。课堂中胡老师提供了地质学及生物学两方面的三种证据,我注意到三种证据都是支持假说的证据,学生不需分析就可以做出判断。我认为除提供支持证据为,老师还可以提供“不相关”的证据,比如“南美洲和非洲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及“不支持”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学说,动力来自哪里不能解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这样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课堂高度也就不一样了。
从假说的提出,假说的修正,再通过不断发现新证据,否定旧假说,建立新假说,这样科学就不断的发展,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及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后,还将不断往前发展。
以上观点仅个人看法,如有不足,敬请原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