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学习散记之一—“司母戊鼎”的改名

标签:
司母戊鼎改名司母辛鼎文化 |
分类: 商周文化 |
也谈“司母戊鼎”的改名
河南郑州
报载,国家博物馆透露,国博新馆青铜器厅开展后,国家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在文物、考古、史学界,都是一件赫赫有名的重器;它自从1939年3月,于安阳武官村被村民发现出土后,经历了坎坎坷坷的遭遇,直到新中国建立,展存在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才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知,其大名“司母戊”鼎也就沿用至今。
但是,它的名称—“司母戊”—是不正确的。当时究竟怎样把它定名为“司母戊”,已经搞不太清楚了。如今国家博物馆以“充分尊重科学研究成果”予以更名,实在是很应该的。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嘛。但既然是“改”过去的错,那就必须把“错”改成为“正”,决不能改而仍错或以旧错又改成新错。
司母戊鼎,为我国目前发现的一件最重的青铜器,因其鼎腹内铸有“司母戊”铭文,故被误识为司母戊鼎。(如图)http://s10/small/898396c7taaaea8873ac9&690
一、
而且,以“后”字来说,其意义也不只一种。经查阅《康熙字典》、旧版《辞海》,归纳一下,与我们这文字有关的有三义:
1、
2、
3、
在此,它又应作何解呢?窃以为它应作“妃”解。因为“戊”是一位殷王妃的名号。“……在卜辞中,武丁的配偶受祭的有妣辛、妣癸、妣戊三人。”(李学勤: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二、
http://s5/small/898396c7taaaeba15a884&690
“母”字,古文作http://s7/small/898396c7taaaef52181b6&690,在“女”的胸前加“··”以表示母亲的特点—两乳。(也见前书)
如此,“司母戊”鼎,司既不是司而是后,母又不是母而是女,则“司母戊”鼎,也就不应再称作“司母戊”鼎了,更不能更改为“后母戊”鼎。并且再曲为解释为“商王”为其母“戊”制作的鼎。
其实,它正确的名称应该只是“后戊”鼎。为何将之称作后戊鼎?释说如下:
司母戊鼎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而沿袭了下来;今为之更正,就必须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如无直接的证据,则应寻求有力的旁证。这里恰好有一非常有力的旁证。
1976年,在安阳小屯村,发掘了一座非常完整的商代大墓,(考古界定名为“殷墟五号墓”)其中随葬品青铜器、玉石器、工具、兵器……等多达一千六百余件,只青铜器就多达四百多件,有些青铜器上还铸有铭文。其间,有两件带有铭文的大方鼎,与“司母戊”鼎极其相似(形制、大小、重量),并且又有与“司母戊”更极其相似的铭文。(见图)http://s15/small/898396c7taaaefc57e5ee&690
这一大墓的发掘,在考古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考古界曾为之举办了有数十名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其间有关“方鼎”铭文的发言,兹摘录数则如下:
裘锡圭:……妇名前常常加以“女”旁,如井族的妇“井”,在卜辞里常常写作妇“妌”。
高明:……铭文“司母辛”,或谓“司辛”……
唐兰:……殷商前期后辛墓的发现,十分重要。我支持后辛即妇好,死在武丁以前的意见。……后辛二字见于石牛(墓中出土的一件玉石器)颈下,(如图)http://s10/small/898396c7t7777e6681bd9&690
后字写如司(?博主有疑问,这里读司也没错啊),有人就读为司辛是错了。叔夷镈:成汤伐夏后,“后”字也写作“司”。……后字或加女旁作姤,是女用后的专字。《周易》有姤卦,《说文》有新附,实际姤与后是同字,周穆王
时有些铜器说到王姤,也就是
王“后”。……后辛墓的大铜方鼎和四足觥都有姤辛二字,由于古代书法不规整,后旁常偏高(见图)http://s2/small/898396c7taaaf04ffeb21&690往往被误认为三个字。……过去出土的姤戊大方鼎,也被误认为司母戊三字,这里的后辛,有人也误认为“后母辛”。
但由另一青铜器铭文的拓片(见图)http://s3/small/898396c7t7777ea569772&690来看,“姤”字的构成,(后字加女旁)就更明显,“女”与后字同高并齐,只是后字仍为反写而“女”字偏旁,写在其右边。
杜迺松:……从“司母辛”字体特点看,再对照司母戊大方鼎,两鼎书法风格雷同,……有如出于一人之手。
至于http://s10/small/898396c7t7777eaf3b739&690是不是一个字——姤?辛是不是姤辛?“姤辛”是不是“后辛”?随葬品的石牛在这里却成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证据,因为在它颈下的刻字,清清楚楚的只是“后辛”二字,就对应的证明了“姤辛”即“后辛”。
后辛也是殷王武丁的一位很显要的配偶,她经常代殷王出征并获得胜利。她大概死在武丁的晚期。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妇好,在甲骨卜辞里有很多关于她的卜辞。在这批随葬的青铜器上,也有以“妇好”的铭文(如图)。http://s6/small/898396c7taaafda558495&690
由此两例铭文,也证明了后辛即姤辛(一带女旁,一不带女旁)。进一步推理“司母戊”即姤戊——后戊。
综上所言,可结论如下:
一、“司母戊”鼎的原命名是错误的。
二、更名是应该的。更名后,其正确的名称是“后戊鼎”。为尊重古代文字的写法,并根据现代文字的写法习惯,可在“后”字后边附带一女旁的“姤”。写作“后(姤)戊鼎”。
三、由于1976年后辛墓的发现,出土了与后戊鼎形制、大小、重量都极相同的两个方鼎和大量的青铜器上,几乎完全相同的“铭文”,因之作为有力的旁证。特别在“石牛”颈下的“后辛”两字的“刻字”,不仅证明了姤辛为“后辛”,同时也旁证姤戊(司母戊)为“后戊”。
博主注:转载这篇文章不代表同意这个观点,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是只是说其他青铜器上铭文有类似的字是翻译为后的,而没有从源头甲骨文上区分“司”与“后的”的区别。 吴栋梁先生为什么不查一下现在多如牛毛的甲骨文字典呢,那上面“后”与“司”字本意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青铜器上的金文不过是在甲骨文上进行总结和简化的版本,并且这两件青铜器还是商代的,不是后来的西周青铜器比较成熟的金文。用同时代甲骨文解释不是更好吗?那么甲骨文的“司”和“后”的区别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