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早的测量冬至的地方--周公测景台

(2012-12-30 21:21:15)
标签:

天文

冬至

周公观景台

文化

分类: 商周文化
“周公测景台”石表。

http://s12/mw690/a9c82a1cgd22246770f3b&690

世界天文史奇观周公测景台

  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专用土圭观测日影,而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是西周初年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影)台,因周公营建洛邑选址时,曾在此建台观测日影而得名。该遗址位于今登封市告成镇。
  周公不仅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在天文地理上也颇有建树。他认为,在天上北极星是众星之王,号称“天帝之星”,位于天的中央。那么观星台就必须建在地的中央。经测定,他认为阳城(今登封东南告成镇)为“天下之中”。于是,他就在这里立圭表测日影。其制与《周礼》所记土圭测日影之说相符。
  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267厘米),圭是与表相连的座子。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仅有一尺五寸(50厘米),冬至日的日影则最长。利用土圭观测日影,就能比较准确地测定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测定出太阳年的长度,这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周初分封诸侯国时,周公还根据各地夏至时的日影长度来确定“诸侯受封土地的疆界”。
  周公测景台为以后几代所沿用。唐代时修建了石表,并留有当时的天文官南宫说所刻的“周公测景台”字样。元朝郭守敬在该测景台北约20米处建造了永久性的观星台,对原有的圭、表进行了改进,增设了能用来测量月亮位置的“窥几”,当时,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此处是其中之一。根据观测和研究推算,郭守敬等编制了新的历法《授时历》。它采用的太阳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和现今通行的公历一秒不差,但却早过了公历300余年。明清时曾对观星台加以重修,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军炮火的破坏。周公测景台遗址现存的遗迹还有照壁、大门、戟门、周公祠、尧殿和部分明清碑刻。
  周公测景台,比建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亚历山大天文台和罗得斯观星台还早八百余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观星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中国天文博物馆对游人开放。

建立背景

  实际上用、表研究天文的起源很早,人类进入畜牧农业社会以后,发现播种与收获都有很强的季节性,早晚相差几天,收成就大不相同。人们希望收获更多更好的粮食。究竟什么时候该种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适宜收获?这些问题都迫切地提了出来。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经验里已经注意到日影的长短和寒暑变化有关,为了准确地测量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方法。

立竿见影法

  我国古代测日影所用的仪器叫“圭表”,“表”就是直立于圭一的杆子,“圭”就是放在地面上的土堆,用圭表测影,也叫立杆测影,用立杆测影研究历法,是天文学发展的一次飞跃。
  到了周代,使用圭表就有了规范,杆子(表)规定为八尺长,《周礼》中载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的记载,意思是在天地的中心——河南省登封市告成村夏至那天的中午,八尺表的影台影长,刚好是一尺五寸。

周公测景台的创建周公测影台的创建,是周朝的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四子,武王的弟弟)。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命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土圭旧制,换以石圭、石表。现在石表上刻有“周公测影台”五个字。这座石圭石表通高三点九五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方形的石座,上小下大呈柳形锥体,名曰“圭”,高约一点九六五米,上部为长方形石柱,名曰“表”,高约一点九五六米,合唐开元尺子的八尺。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面北边沿三十七厘米左右,约合唐开元尺一点五尺。八尺之表,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从而算出当时测影所在地的纬度为34.3度,这一天的影长正好与石座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好像这一天无影。故俗称此台为“没影台”。石座背面,后人题刻有:“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对联一幅,即含有这个意思。

http://s8/mw690/a9c82a1cgd22249f6eef7&690

  照壁,大门,戟门,周公测景台

  观星台是砖木结构,由覆斗状的台体和台北面漫长的石圭组成。台高9.46米,有明显的上下收分,反映了宋元时期建筑的特征。历史上,观星台屡有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元代以后几经修缮。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及广大游客参观的场所。

设址原因

  为什么周公要来到告成测日影呢?我们知道“告成”即“古阳城”。《说嵩》一书中指出:“告成古阳城治也。”《孟子》一书中也谈“禹避舜之子于阳城”。武则天到嵩山举行登封大典后,到达阳城,为庆贺大功已告完成,就把阳城改为告成。而周公为什么要到告成测影?崔振华、徐登里两人编著的《中国天文古迹》一书中指出:周要到阳城测日影的原因是,西周的首都镐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而阳城地处中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所以周公想迁都中原。在占星术盛行时,迁都必须说出一些道理,周代统治者就做出了阳城位于“中原”的舆论,取天下九洲中心的意思。《周礼》有这样的记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阳阴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我们知道,与阳城在同一纬度的地方,在夏至那天,八尺表的影子都是一尺五寸,谓之“地中”,实际上指的是当时国土南北的中心线。周公测景台,据县志记载:周公营建东都洛阳时,修建的台子,其作用是:“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也就是说,通过立土圭测日影,来度量地中,检验四时季节变化。测量的原则和方法有:一是圭与表成垂直角度(即九十度);二是圭表设置必须与当地子午线相吻合(即下南正北方向);三是观测日影,必须在每天的日中,日复一日,天天测影,把每天的测量的影长数据一一记录下来,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季节的变化。周公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这一天日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把一年中的日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日影最长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一个“回归年”。在一年中,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后逐步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评论:

一。周公观景台是最早的专用的天文地址,也是有记载的实物和书籍记载最早的,并能够流传下来的。

二。周公观景台测量冬至的日期和时间没有数值流传下来,但因为干支数的计算,能精确到365天道366天之间,但是最精确值要到唐朝郭守敬时才能测量出来。

三。当时观测冬至日期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律法:律,就是竹管,在地下插竹管用草灰灌上,冬至那天草灰能从竹管里被吹出来,当然不一定可信,但这种方法确实用过,书里都有记载。

四。《左传》记载测量冬至的方法就是这两种方法,不过当时测量的名字就是:日南至。也就是说春秋时冬至的名字是日南至。至于东周时期叫什么名字,史书没说,也就是从周公测量冬至到春秋鲁僖公五年日南至之间几百年,冬至可能叫“日南至”。

五。那么最早的观测天文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大家猜一猜,当然要从最早的书籍中找,很简单,就是《诗经》中说的周文王造的灵台,灵台就是观测天象与上天交流的,造了灵台就表示周文王要与商纣王争夺与上天交流的权利,要准备造反了。这个灵台还在呢。下一篇再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