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电影生产开始逐渐走上轨道。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这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影戏”是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取代。实际上,“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一位当年曾从事过电影编剧的老文人回忆初期中国电影时讲道:“电影初到中国,也称为影戏。大家只说去看影戏,可知其出发点是从戏剧来的”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等人组成了明星影片公司,很快便领导了当时中国电影创作的潮流。
郑正秋(1888年~1935年)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为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辛亥革命之后,他参加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的创作,担任编剧,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他以嘲讽的笔触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对人的摧残。这之后郑正秋曾一度离开电影创作,进行了不少文明戏的创作和演出。
http://ww4/large/a9b9e3b3jw1f7e8qmpffuj205k07jmxh.jpg
张石川(1889年~1953年)是“明星”公司的另一个主要创作人员,同时又是公司老板。他主要从事导演创作。“明星”前期的大部分重要作品都有他的参加。与郑正秋相比,张石川更注重在创作上适应商业性的需要。但是在对电影的艺术追求方面,他们之间有着很多一致的地方,尤其是张石川特别善于利用情节的起伏控制观众的情绪,造成较强烈的剧场效果。郑正秋和张石川的影片创作,许多取材于以往成功的文明戏,他们的合作者也多是来自文明戏。这种情况在当时其它电影公司也相当普遍。因此,文明戏作为初期中国电影的主要艺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
http://ww1/large/a9b9e3b3jw1f7e8r66yj7j205k07smx9.jpg
由于郑正秋、张石川等人的影片在商业上所获得的成功,不少创作人员都模仿和学习他们,在艺术风格上受到他们的很大影响,使这类我们可以称之为“影戏”的创作风格成了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这些主流电影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a)这些影片大多披着一层社会教化功能的外衣,鼓吹所“含有褒善贬恶之意义”的主旨。以此为依据来编演故事。
b)影片的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它们把“讲故事”--即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成功的基本标准,注重影片叙事中的传奇、巧合等因素的应用,注意结构的跌宕起伏和严密有致同时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于情节叙事的需要,常常把人物明显地分为善恶两方,在双方的冲突和撞击中展开情节,其结果则大多数都是以善良战胜邪恶而告终。
c)在影片的时空表现上以较大的叙事段落的戏剧性场面中展开的故事来完成影片主要的表意任务,并把影片镜头语言的时空构成主要用于展现这种戏剧性的段落场面。
d)在环境造型中重指示性,轻再现性。摄影造型上重展现性,轻表现性表演,与场面调度上注重单向、平面和大景别等。
中国初期电影所积累的这些经验和形成的这些特点,为后来电影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电影艺术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开始起步的初期中国电影的这一套创作经验,在郑正秋等艺术家的影片中可以结合成感人的艺术形象。但是在其他大多数创作手中却很难达到那样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期中国的这些源于文明戏的主流电影与商业投机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忽视艺术规律,只是为了迎合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而进行编造这最集中地表现于一些末流的小市民电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