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食进口成本逼近历史最高点
(2012-08-13 11:46:19)
标签:
农业价格炒作上涨食品杂谈 |
分类: 农业信息 |
国际粮食进口成本逼近历史最高点
发布时间:2012-08-13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联合国估测数据显示,国际粮食进口成本已经达到1.24万亿美元,逼近历史最高点。业界分析,进口成本攀升主要为炒作,中国自身粮食生产安全系数较高,因此,对中国通货膨胀影响有限。
受干旱影响,美国农业部预测,在明年收割季节到来以前,国际玉米、小麦、大豆和大米的总库存将会下降1.8%,创四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中,农作物正面临着自1988年以来最恶劣的状况。不过,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却表示,从目前统计来看,各国农作物受损情况不足以带来粮食供求短缺,进口成本上涨主要来自部分地区的炒作:
马文峰:全球经济不是很景气,矿产资源的消费是疲软的,而粮食的需求是刚性需求,欧美各个国家央行也在不停的发钞票,全球的货币非常多,那调整价格就要通过炒作粮食,把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这里释放出来,他们能够赚很多的钱,应该说国际金融机构是粮价上涨的最大推手。
国际进口成本的攀升,传导至大宗商品价格会出现波动,这对国内通胀形势会有一定压力,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从中国来说,夏粮已经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安全系数较高,因此,未来通胀压力高企的可能性较小。
连平:因为中国的CPI的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国内的食品价格,食品价格中间最主要的还是猪肉和蔬菜,所以如果说猪肉、蔬菜相对平稳的话,那么应该说CPI不会大幅度的上涨。
相关链接:持续干旱致全球粮价高企输入型通胀风险加剧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最新趋势,粮食进口成本至1.24万亿美元,接近历史记录值,小麦、大豆和玉米涨幅在大宗商品中一马当先。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覆盖55种食品的全球粮食价格指数7月份跳升6.1%,至213.1点,而6月份是200.8点。这也是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四个月来首次上涨,足以说明过去几周农产品价格的迅猛涨势。高盛、瑞信和麦格理等机构近期表示,农产品价格的涨势短期可能继续延续。
另外,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全球粮食主产国持续释放“粮食减产”信号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全球粮食主产国持续释放“粮食减产”信号。比如,美国农业部8日宣布,受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又有12个州的44个县被确定为自然灾害的主要受灾区。
持续的干旱,使得农产品成为今年投资市场最大的赢家。标普GSCI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涵盖的24种商品中,小麦、大豆和玉米涨幅一马当先。随着热浪席卷全球,今年全球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库存将连续第三年下降,这可能进一步推高各国的粮食进口成本。
此前,联合国曾预计今年全球的粮食进口成本将达到创纪录的1.24万亿美元。美国农业部则估计,在2013年收割季前,玉米、小麦、大豆和稻米的总库存将下降1.8%,至四年低点。农产品等粮食价格上涨,也给一些国家,包括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隐忧。
【央广新闻·第一解读】
极端气候影响,引发全球粮价及肉制品价格波动,对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中国有何影响?我国7月CPI涨幅两年多来首度跌破2%,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否带来新一轮通胀压力?
目前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影响还不十分明显,专家分析,我国长期坚持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粮食自给率多年来保持95%以上,这是中国粮食市场稳定的深层次原因。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2995万吨,比上年增长2.8%,过199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
不过,专家表示,对中国而言,国际粮价变化导致的输入型通胀风险的确存在。农业专家建议,中国在粮食进口政策上可采取多元化战略;企业可通过市场方式避免国内稳定价格受到全球粮价的冲击。中国政府正在评估如何采取措施,通过国家储备的方式,给予食用油生产企业一部分补贴,从而稳定价格。毕竟,中国大豆需求量的近80%依靠进口。
中国人民银行强调,物价指数前升后降,通货膨胀压力有所缓解。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扩张性政策刺激增长的效应可能下降、刺激通胀的效应则在增强。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从中长期来看,通胀却是一个现实的风险。下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是持续存在的,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以及资源价格改革推进等一系列因素都将会推动物价上升。
对未来通胀的预期,连平认为,货币政策不是简单针对当前的CPI,而要关注未来,关注到半年甚至于更长时间的物价的走势。如果未来物价有趋势性上涨的可能,货币政策就不能过于宽松,同时最近房价出现了反弹,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大力度调整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相关评论:国际粮价波动不会影响中国粮食供应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全球粮食危机的警钟再度敲响。随着芝加哥玉米期货本周四再创历史新高,全球基准的粮食价格指数也已经升到了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高位。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警告说,受恶劣天气、资金炒作等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可能进一步走高,全球可能重新陷入四年前的粮食危机。如何看待联合国做出的这一判断?粮食危机是否可能重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徐长春对此作出解析。
徐长春:粮农组织的判断依据是美国的大旱,但是这是一个大气环流的现象而已,东亚往以北的地区实际上可能取得粮食丰收。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资料是减产12%,就是说与去年持平,没有增加。供给没有增加,需求也没有多大的改变,不应该出现大的波动。芝加哥粮食交易所出现的交易价格的增长可以理解,因为大宗商品都已经金融化了,作为芝加哥交易所,金融商是要从消息面来引导价格,是炒作的结果,长远不会对全球的粮食产生多大的影响,认为2008年的粮食危机会重演有点夸大其词。
中国作为粮食消费大国,短期内的价格只是在期货层面上会有一些大的波动,对中国肯定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农产品的供给影响不会太大。最近几年中央的一号文都是有关农业的,中国把粮食的安全问题作为国家战略来执行,这十几年粮食都是逐年大丰收,今年今夏已经是十年丰收了。今年的秋季的粮食丰收也应该不是问题,供给这么充分的前提下,想影响中国是很难的。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