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说夏至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夏至日。我在河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继续说二十四节气,今天说说夏至。
一、 夏至名字来历及特征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公历6月21~22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按照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发明的反映物候和农耕规律的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结晶。按照中国传统的地心理论,太阳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夏至日这一天太阳斗指午;太阳轨道运行到黄经90°。
夏至与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二至之一。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最北端,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是全年最长的一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清代钦天监副使陈希龄在《恪遵宪度》中解释“夏至”: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写到: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民间谚语说: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二、 夏至三候
我国古代将二十四节气分为三候,每五天为一候:夏至的三侯:
一候鹿角解。中国大多数鹿的品种都是雄鹿才生角,雌鹿一般没有角。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至极而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便鼓翼而鸣,求偶交配,繁育后代。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耐热的药草,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在炎热的仲夏,喜潮湿炎热的生物开始出现。
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降低;我国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包括海南省大部、云南一部分),夏季太阳出来向北偏转,正午太阳在北面。《史记》上说,这里叫做“北向户”。太阳的高度在夏至过后南返,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到了冬季南面才是阳面。
三、 夏至节气的气象与农事
夏至后的天气特点。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夏至虽然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阳气较盛之日,白昼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为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阵雨,一些地区或会出现暴雨天气,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夏至前后,河北平原的玉米、高粱、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田间管理上要除草浇灌。俗话说:"夏种不让晌",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耕锄地是夏至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农谚说:
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夏至雨点值千金。
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
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生。
四、 民俗
l 祭神祀祖
夏至是传统的“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有庆丰收、祭祖先之俗。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拜神祭祖有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我国麦作农业区普遍的民俗。因为芒种到夏至正是华北平原小麦收获季节,夏至新麦登场,所以夏至吃面有尝新的意思。也是享受收获幸福的一种仪式。
·
· 夏至节
夏至古时称“夏节”、“夏至节”。唐宋时期夏至日曾全国公务员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 食俗
中国不同地区夏至有不同习俗。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在南方,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在邢台地区,夏至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舅舅老娘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发痧,吃葫芦,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五、诗词歌赋
古往今来,关于夏至的文学做很多。其中《夏九九歌》曾经受到很多人推崇。
中国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冬九九歌传播广泛,妇孺皆知。而夏九九歌却很少传播。“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
《夏九九歌》有很多版本,其中湖北省老河口市禹王庙正厅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在当地最有影响: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虽然夏九九歌用人们对冷暖的感受,反映了气候变化, 但从夏至一直说到二个半月后的秋季天寒,没有什么实际传播价值,所以未能广为流传。
还因为中国“数九寒天”“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谚语,早已深入人心,冬天以“数九”说物候,盛夏以暑伏计算炎热,暑伏是十天一伏,分为初伏、中伏、三伏。便于传播,便于记忆。所以,《夏九九歌》在历史长河中淹没了。
古往今来,为夏至写诗的诗人很多。
譬如唐代诗人长卿的《夏至》
夜半惊岚偃旗旌,朝闻远鸦方初醒。
狸奴几下偷翻书,何时听得螗蜩鸣?
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唐·权德舆《夏至日作》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唐·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白居易和刘禹锡诗《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唐·白居易《思归时初为校书郎》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
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唐·令狐楚《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
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
齿发将七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閤多沉眠。
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羾阊阖,上诉高高天。
宋·苏辙《夏至後得雨》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宋·陈与义《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
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
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
南宋·范成大《夏至》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明·刘基《夏日杂兴(四首)》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六、健康养生
夏至前后人们身体明显感觉疲乏燥热和心悸气短,食欲也会明显下降。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力争每天午睡半小时左右,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饮食清淡多吃点“苦”味食物、
炎热季节饮食应清淡为宜,早晚喝粥,可生津止渴。同时,苹果、葡萄、木瓜这类平和的水果适合各种体质的人享用;除了饮食清淡,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等作用,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注意防晒。防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