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留声》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年和大家谈端午节文化。
今年的庚子端午节,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面对世界范围的新冠肺炎,重温我们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很值得珍惜。
首先说说何为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重五节”,雅称“端午” “端阳”。五月是阳气正盛的月份,五月初五,就被成为端阳节。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孝精神。
端午节最经典的几个文化标志,包括包粽子和划龙舟。
大家都知道赛龙舟、包粽子是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就是爱国忠诚的杰出代表。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忠心耿耿,但楚王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屈原眼看奸佞当道,祖国被秦国灭掉,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殉国。
百姓纷纷划船捞救,于事无补。为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上,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纷纷用苇叶包了糯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同时代的《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但曹魏时幽默大师邯郸淳,在著名的《孝女曹娥碑》记载,端午节吃粽子和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与父亲打渔为生。一年洪水暴涨。曹娥父亲被巨浪卷入江中。十四岁曹娥纵身跳到波涛,想将父亲找回来。乡亲们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就划着龙舟接应她。她大孝精神感天动地,最终,曹娥背着父亲尸体重返岸边。
邯郸淳还认为,东吴端午划龙舟是为迎接伍子胥的英灵:“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恰恰因为“不关屈平也”这一句,反倒说明,早在三国时期,端午节就与纪念屈原有关了。
不论哪一种说法,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爱国、报恩、大孝传统美德的崇敬,体现的是家国情怀。
端午节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很多与防病抗疫有关。
插艾叶,戴香包。喝菖蒲酒,雄黄酒。
端午门口插艾,或戴在头上,挂在胸前,预防蚊虫,具有防止蚊虫叮咬传染病毒的作用。如今,随身携带风油精、清凉油,也是为了防蚊虫和蝎子、蜈蚣、壁虎、蛇等五毒。
端午节喝雄黄酒,是古代祛病防疫的良好习俗。这种习俗与一个美丽传说有关。《白蛇传》中有法海教唆许仙在端午节给白娘子喝雄黄酒的情节。老话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汞有毒。一般雄黄酒,只是在酒里加入微量雄黄,有杀菌驱虫祛病功效,古代中医没有碘酒类消毒剂,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用来治皮肤病。
还有喝菖蒲酒的习俗,是智慧的创造。采撷菖蒲泡在酒里,举家豪饮,称为喝菖蒲酒,也是为了祛病抗疫。
用五色丝结而成索,挂在门口,或戴在脖子上、手臂上。叫长命缕,又叫长寿线,五彩缕等等,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的。青年人喜欢带荷花、并蒂莲等,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家庭和睦。
河北有端午戴香囊的习俗。小儿披戴香囊,作为避邪饰物。用五色布缝制小猫小狗形状香囊缀在肩上、帽子上或挂胸前,说是免受毒虫之害。节后剪下丢在井里即变成“五色鱼”,祈求“年年有余”
还有端午节斗草的活动。两人各选一种有韧性的草,勾在一起,像拔河一样拉扯,谁的草断了就算输了。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端午斗百草”的故事,据说长安城斗百草的游戏,是河北名相宋璟带到京城的。原本是他跟仆人一起玩,后来在长安城里流传了开来,成了端午节的习俗。
|